时间:2024-02-07
麦 哲 洞 察
M C K T U R E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包括20大类、109组、450种机型、1090个系列、上万个型号的产品设备,已成为工程机械产品类别、产品品种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市场销售量与销售额也赶超美、日,成为世界最大的市场。目前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形成了“2+5”集聚格局,即湖南长沙、江苏徐州两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山东济宁、广西柳州、江苏常州、福建龙岩和浙江湖州五大产业集聚区。本文对长沙、徐州两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产业概况、发展背景、产业结构、产业链等进行深度剖析,探索“大国重器”是如何炼成的。
01
工程机械产业分析
产业概况
工程机械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向来有经济“晴雨表”之称。工程机械是装备制造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设备组成,主要细分类别为土方机械、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高空作业机械、工业车辆等,主要应用于房地产、水利、铁路公路、建筑和采矿等行业。整体来看,2023 年工程机械主要企业出口收入 占比达 30%-60%,其中核心区域“一带一路”占比达 70%以上,为主要市场。
图:工程机械产品分类
发展背景
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我国的工程机械产业经历了六个阶段的发展,从只能自行生产一些简单机械发展为全球第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949-1960:创业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没有工程机械制造业。受国家政策影响,在“一五”时期,工程机械的需求量迅猛增长,机械制造部门生产的产品远远不足,当时的建筑工程部、铁道部等工业部门开始自行生产一些简单的工程机械。
1961-1978:形成期。这一阶段工程机械局、工程机械研究所纷纷成立,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三线企业,工程机械产业迎来新机遇。
1978-1990:全面发展期。自改革开放过后至1990年,伴随着国家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和引进外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机部、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等部门共同成立了全国工程机械行业规划组,负责统一协调工程机械行业的各项发展事宜。此后的几次改革,实现了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全面管理,引领全面发展。
1991-2005:快速发展期。这一阶段,机械制造企业意识到只有好产品是不够的,还需要及时完善的售后服务,开始搭建自己的销售渠道。此外,工程机械代理商应运而生,他们与众多的国外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合作,成功吸取了外国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运作经验。工程机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05-2011:高速发展期。2005年之后工程机械行业经过调整,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一批中国优秀工程机械企业开始向国际型、规模型、综合型大企业方向迈进。同时,外资企业在中国遍地开花,国有品牌的崛起,使工程机械行业竞争呈现全面国际化的状态。
2012至今:平稳发展期。2012年以后全球经济蹒跚前行,中国经济深度调整,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也就此告别了持续10年的高速增长,随之进入平稳发展期。
市场规模
工程机械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向来有经济“晴雨表”之称。工程机械是装备制造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设备组成,主要细分类别为土方机械、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高空作业机械、工业车辆等,主要应用于房地产、水利、铁路公路、建筑和采矿等行业。整体来看,2023 年工程机械主要企业出口收入 占比达 30%-60%,其中核心区域“一带一路”占比达 70%以上,为主要市场。
全球市场规模:从全球工程机械产品的市场规模来看,基本上呈现扩张趋势。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全球工程机械产品市场规模出现些许下降,为1429.58亿美元,同比下降1.2%;2021年市场回温,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图: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市场规模
从企业集中度来看,根据全球TOP50工程机械生产制造商榜单,整体行业集中度较高,头部工程机械企业市场份额占比较大,前三大工程机械设备企业卡特彼勒、小松制作所和徐工工程的市占率分别为13.8%、10.9%和7.8%,榜单中第3、4、7名为中国企业。
图:2022年全球工程机械企业市场份额占比TOP10
从国家分布来看,中国工程机械企业销售额占总销售额24.2%,是占比最高的国家;美国工程机械企业占总销售额22.9%;日本工程机械市场占总销售额21.2%,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实力强劲。
图:2022年国家工程机械行业TOP50公司市场份额占比
国内市场规模:工程机械行业产业规模从十二五末的4570亿元,发展到2021年的906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2%,2021年同比增长了17%。
图: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规模
从产品结构来看,挖掘机、装载机、叉车、混凝土搅拌车四个常用工程机械设备占据了我国工程机械市场上绝大部分的份额。2021年,我国叉车销量年销售量达109.94万辆,同比增长37.38%;挖掘机销量为34.28万台,同比增长4.63%;装载机销量14.05万台,同比增长7.11%。
从出口规模来看,作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近年来中国面向美国市场的出口额一直位居第一。2022年出口美国金额为462671万美元,同比增长29.78%,比2018年增加126156万美元,增长54.0%。2018年-2022年,面向俄罗斯联邦、日本、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印度地区的出口额稳居前列。
产业结构
从区域分布看,目前,我国的机械工程龙头企业主要分布于江苏、湖南、山东、福建等东部省份,已形成以长沙、徐州为代表的六大生产重镇。其中2022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规模企业总产值1990亿元,连续13年居中国首位。江苏徐州2010年获“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称号,截至2023年10月,徐州有工程机械研发、零部件、主机、服务等企业5000余家,其中千亿级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1家、亿元以上企业50余家;江苏常州是小松等国际著名工程机械公司投资设厂所在地;山东济宁是我国工程机械生产及出口重要基地之一,是推土机的排头兵企业山推所在地;广西柳州拥有行业佼佼者柳工,柳工是我国第一台轮式装载机制造者;福建厦门则以厦工集团为依托,形成包括林德、厦装等重点企业的产业集群。
图:中国工程机械重点企业分布示意图
产业链
工程机械产业链分为上游原料及零部件,中游为整机生产制造,下游为应用领域。
上游核心零部件技术壁垒较高,目前我国较为依赖进口。工程机械产业链上游主要以制造工程机械的钢材、发动机等为主。核心零部件作为工程机械设备的基础,为机械设备行业提供各类传动配套的产品。目前由于上游核心零部件技术壁垒较高,大部分工程机械较为依赖进口核心零部件产品;特别是产业链上游液压行业、轴承行业暂时未能打破海外跨国企业垄断格局。
我国中游工程机械行业市场格局较为稳定,国产替代进程不断加速。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工程机械龙头厂商技术水平已达国际化水平,国内企业产品及技术逐渐得到全球用户的信赖。同时国内企业的研发技术不断提高,市场份额逐渐提高,有望加快国产替代进程。
政策助力下游行业景气度回升,有效支撑工程机械需求。环保政策趋严,原不符合环保政策的产品更新换代需求增加;“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纵深推进等利好驱动,刺激下游市场。
图:工程机械产业链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仍然存在上游材料和零部件领域配套弱,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以及数字化创新不足的问题。
主机强,配套弱。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本地配套企业基础较弱,主机产品本地配套率较低,大量零部件等的采购依赖于外协,液压件等关键核心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不足。
核心技术存在明显短板。在目前,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创新研发基础相对薄弱,在一些高端产品领域未能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制约了行业能力水平和产品质量性能的提高。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制造和检测能力不能满足使用需要,工程机械中高端主机和重大技术装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依赖进口。
存量机械老旧,闲置率高。目前我国存量工程机械大多为老旧设备,运行管理效率偏低,无法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亟须以数字化、智能化设备为行业注入新动能;传统工程机械供给充足,但设备闲置率高,亟须通过数字化平台连接供需双方。但是目前工程机械行业的整体数字化水平还比较低。
02
湖南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发展历程
清末:萌芽期。长沙的工程机械起于清光绪末年,其中重型通用机械是长沙机械工业的起家产业。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已有私营发昌、德昌两家机器厂。以后随湖南釆矿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民国初年已有张桂记、老和记、王全美记等多家小厂修理机件、引擎和冶炼设备。至1949年,除湖南省机械厂、湖南锑品制造厂机修车间外,都是私营小厂,多的数十人,少的十余人,主要产品就有起重机、卷扬机、水泵、风机、蒸汽引擎等。
1949-1969年:奠基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工业上所需少量的工程机械品种繁杂,无统一规格。国家“一五”期间,长沙市新建长沙机械厂、新生机械厂、湖南农业机械厂等开始生产过起重运输、冶炼、风机、水泵等设备“二五”计划期间,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工程机械需要量大增。长沙市第一机械厂、衡阳冶金机械厂、湖南农业机械厂等9个工厂开始生产多种工程机械产品,奠定工程机械产业基础。
1970-1999年:快速发展期。1970年,湖南提出“十年建成工业省”,工程机械设备制造兴起。1978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建筑机械研究所(后更名为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迁至长沙,长沙由此成为国内工程机械科研基地。1992年,聚集了一批国内工程机械专家的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创办了中联重科。同时,三一集团、铁建重工集团相继诞生,为长沙成为“工程机械之都”打下坚实基础,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开始快速发展。
2000-2009:高速发展期。这一时期长沙市政府高度重视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特别是2000年之后,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将工程机械产业列入14个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并于2007年出台地方性产业政策。政府部门通过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积极引导生产要素的积聚,支持相关企业资产重组(如中联重科重组浦沅、湖机、湖桥,三一重工重组湖汽等),为头部企业开辟低成本扩张的路径,同时不断加大地方财政对工程机械产业的支持力度,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工程机械企业迅速成长为行业龙头。
2010年至今:高质量发展期。2010年,工程机械成为湖南省首个千亿产业集群,产业规模首次超过江苏、广东,坐上行业“头把交椅”,产值占全国的23%、全球的7.2%。此后,湖南工程机械产业一路高歌猛进。2022年3月份,由工信部组织开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长沙工程机械集群等25个产业集群成为第一批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决赛优胜者
产业现状
从产业规模来看,据4月10日第三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新闻发布会数据,2022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规模企业总产值1990亿元,利润约90亿元,其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连续13年居全国各省市首位,拥有20余家国家级、100余家省级创新平台,规模以上工程机械企业从业人员7.7万余人,占全国总从业人员的36%。长沙成为仅次于美国伊利诺州和日本东京的世界第三大工程机械产业集聚地,是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品种门类最齐全、知名企业聚集数量最多的区域,正着力将工程机械产业打造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产业链上来讲,从上游来看,长沙工程机械产业的配套能力落后,本地配套多为基础性、辅助性配套厂,技术基础较薄弱,生产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较低,核心零部件与核心技术配套厂少,周边上游供应商主要以外协为主,规模以上的供应商不多;从中游来看,长沙主机厂商竞争力强,产品类型丰富,目前全球工程机械50强有4强在长沙崛起,全国工程机械前5强长沙占了3强,混凝土机械产量占全球产量的80℅、大直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7℅,起重机械、挖机产量全国第一。
图: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链企业分布情况
产业布局
长沙市工程机械重点企业集聚程度较高,主要分布在长沙经开区和长沙高新区,2020年两个园区产业规模占全市比重超过80%,另外在浏阳经开区和宁乡经开区有产业分布。
图: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布局
长沙经开区。工程机械是园区第一大产业,依托三一集团、中联工起、山河智能、铁建重工、恒天九五等优势企业,形成了涵盖起重机械、运输机械、土方机械、桩工机械、钢筋混凝土机械和设备、隧道施工机械、环卫机械、水利机械、港口机械、海洋机械等一系列工程产品,为“世界工程机械看中国,中国工程机械看长沙”市场美誉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2022年,长沙经开区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4项,新增数量居全省第一;新增国家级重点、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4家,新增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长沙高新区。长沙高新区作为长沙市工程机械重要产业基地之一依托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以中联智慧产业城建设为契机,培育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环卫机械、土方机械、高空作业、矿山机械等多个百亿分支板块,从整机产品、核心零部件配套、后市场服务、产业外向度等方面发力,以“集群化”的思路,着力构建工程机械产业基地。
发展举措
技工贸的发展路线。长沙工程机械企业走的几乎都是一条“技工贸”的发展路线,比如中联重科、山河智造,一开始都是来自于研究所和高校,拥有知识技术这样的“软资源”。所以很容易占据了“微笑曲线”价值高端。
产业人才引培。长沙机械研究院、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一批以机械工程专业为强势学科的国内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为长沙集聚了一大批工程机械人才;此外,长沙市围绕产业链建设和重点项目推进,突出技术引领推动作用,编制了“紧缺急需人才需求目录”,靶向引进高精尖、紧缺急需产业领军人才。
鼓励创新发展。2021年12月,以中联重科、三一、山河智能、铁建重工、星邦智能等14家工程机械主机企业和零配套企业、机构为股东,成立了湖南国重智联工程机械研究院,工程机械产业巨头们从单打独斗走向了协同创新。
助力行业交流。长沙市连续三年举办世界级展会——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2021年展会有1450家参展企业,30万人次专业观众观展,现场交易额突破400亿元,成为国际性展览平台。此外,2019年,由三一集团、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湖南天学、长沙银行6家单位发起成立了长沙市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协会主要职责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世界级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推动抱团出海。长沙市通过设置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专业展会,鼓励企业建设经贸合作园区、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建立国际产能合作联盟等;同时在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模式、通关便利等方面进行自贸创新,2022年8月3日,湖南省工程机械二手设备出口行业联盟在长沙经开区成立。
03
江苏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
发展历程
1943年:产业起步期。1943年,八路军鲁南第八兵工厂,在徐州制造出我国第一台汽车起重机、第一台压路机。这是徐州工程机械发展的最早溯源。
20世纪50-80年代:产业快速发展期。大跃进时期,全市形成10大机械工厂,拥有职工近万人,重型机械厂、建筑机械厂、动力机械厂等生产工艺都达到很高的水平,能够制造6吨转炉设备、大型球磨机、各种空气锤、5吨拖车、水泥搅拌机等较为现代化的工程机械。60年代初,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徐州机械工业进入收缩期,1964年以后又逐步回升。1965年,为克服“小而全”、“大而全”的弊端,徐州市对机械工业进行专业化调整,先后充实扩大铸造厂,新建了锻造厂、齿轮厂等,开始生产全液压汽车起重机和轮胎压路机等新型工程机械产品。1989年3月,全国企业集团化改制破冰突围,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并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改革发展的拓荒者和领跑者。
20世纪90年代:产业稳步增长期。伴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浩荡奔涌,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逐渐形成了国资、外资、民资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格局。
21世纪:产业高质量发展期。这一阶段,徐州不仅培育了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规模以上工程机械制造企业300多家,还吸引了卡特彼勒、利勃海尔、蒂森克虏伯、阿文美驰、韩国斗山等20多家世界500强工程机械巨头。一大批民营企业也借势成长,蓄势勃发。
产业现状
从产业规模来看,2022年,徐州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超过1700亿元,占全国市场的五分之一,产品全面覆盖20大主要门类,其中汽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装载机等13个主机产品销售全国第一,液压油缸、驱动桥、回转支承等核心配件全国销量第一,当地龙头企业徐工集团连续三年排名全球行业第三位。发展至今,徐州拥有我国工程机械18门类中的16类近300个工程机械品种,形成了以工程机械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区。
从产业链上来讲,从上游来看,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在液压件、轴承等上游供应领域相对薄弱,大多数产品都采购自国外;从中游来看,徐州工程机械主机产品覆盖挖掘机械、起重机械、压实机械、混凝土制品机械等多个产业门类,起重机械、路面与压实机械、桩工机械、高空作业机械、铲土运输机械5大类主机产品继续保持全国市场领先地位。
图: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链企业分布情况
产业布局
徐州市工程机械产业致力于打造“一体两翼三点”的产业格局,其中经开区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产业聚集优势;以高新区及贾汪区为“两翼”,以丰县、沛县、邳州为“三点”支撑。
图: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布局
徐州经开区。徐州经开区具备工程机械产业的一体单核驱动地位,未来将充分发挥经开区内工程机械整机企业聚集的优势,持续提升企业规模效益,不断创新巩固实力。同时,整合外部资源,大力发展下游服务业,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高新区及贾汪区为“两翼”。未来徐州将引导各类高附加值的核心配套企业及整机企业在高新区及贾汪区落户,同时贾汪区将打造徐工配套特色产业园。
丰县、沛县、邳州为“三点”支撑。未来徐州将持续推进丰县、沛县、邳州基础零部件集群基地建设,发展绿色制造车间,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提高对上游零部件的聚集能力。
发展举措
徐州市通过构建多元招商体系招引大项目好项目,通过实施技术攻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构建创新体系,通过资源倾斜、做好服务培大育强,通过鼓励企业出海提升产业品牌,从而促进工程机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多元招商体系。徐州市瞄准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国资央企、行业“隐形冠军”和战略投资者,引进旗舰型、龙头型、基地型的高端产业项目,发挥重大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同时突出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以商引商,强化节会招商、专业招商、靶向招商,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速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布局创新链,形成了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
构建全方位创新体系。徐州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库,针对重点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开展省级揭榜挂帅、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进行产业化突破,促进创新联盟。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等单位开展协同创新,构建新型创新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争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企业培大育强。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实施培大育强、挂大靠强、招大引强、扶大助强“四大四强”战略,促进科技、产业、市场配置资源要素向大企业集团集聚。培育规上工业企业:建立挂钩帮扶服务制度,采取召开专题协调会、现场办公、会商督办等多种方式,为纳入培育库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
扩大内外开放。徐州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加快与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合作机制和平台,打造省内外产品集散中转站。支持徐工等龙头企业,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推动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品牌产品。支持徐工进出口公司参与国家援外项目,实现对外工程承包与装备制造业出口合作共赢。
04
麦哲视野
从产业规模来看,2022年,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规模企业总产值1990亿元,徐州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超过1700亿元,区域聚集效应明显。从产业效益来看,十三五期间工程机械行业全年营收达7751亿元,预计十四五期间突破9000亿,年均增速3%-5%,增速较慢。麦哲建议从创新生态、市场布局、产业链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集群发展。
打造创新生态:产生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成果。引进落地一批技术转移、风险投资、评估交易等优质科技服务机构作为创新合作伙伴;支持全球一流大学及科研院所设立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一批引领创新的战略科技力量,产生一批一流重大科技成果。
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建设概念验证、打样中心、中试放大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试基地,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关键支撑;支持企业面向重大战略任务申请国家、省级、市级重大专项,形成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技术成果。
培育一批硬核创新型企业。鼓励龙头企业牵头,与高校院所、中小企业共建创新中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构建"独角兽-隐形冠军-专精特新-瞪羚"雁阵式创新梯队,助力更多企业在上市;持续引导企业面向长远发展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实现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打造一流产业创新生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市场运作方式,以股权投资支持高科技高成长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打造全球创新人才聚集高地。以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为先导,汇聚全球创新智力资源,对认定的高端人才,在创新创业、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相关政策优惠。
扩大市场布局:专项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实施专项扶持计划,引导企业科学理性高质量对外投资合作,创新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模式,支持企业开展人民币国际结算,借助境外重点展会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速当地产品、品牌、技术、服务、标准“走出去”。
通关便利。推广高新技术企业进口设备和料件检验便利化;主动对接重大项目建设,落实“一站式”检查;企业全程只需办理一次海关手续,降低运输成本、缓解运输压力;建设关区内统一的物流一体化平台,支持进出口货物在关区海陆空铁口岸等海关监管区之间快速流转、卡口自动验放。
积极服务。按照企业需求针对重点产业、重点商品的具体降税安排、原产地规则等继续开展RCEP领域政策宣贯;根据关区企业维权需求,深化关企合作交流,实施“点对点”企业联络员机制;建立AEO(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实训基地、关税技术实训中心等多个对企服务基地,为企业充分提供案例式、互动式、体验式服务。
鼓励并购。鼓励企业通过模式复制、品牌输出、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强做大,打造若干家国际一流的龙头企业。
完善产业链条:为了推动强链、补链、固链、延链,长沙市提出了“八个一”工作机制,即制定一个发展规划、成立一个工作专班、组建一个智囊团队、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打造一个供需对接(会展)平台、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建立一张产业长板短板动态表、形成一个专属特色产业集群政策包;徐州市也形成了自身“八个一”的链长工作制,即确定一位产业链首席专家、培育一批产业链发展支撑机构、明确一个产业链专业化智库单位、建设一批产业链发展园区载体、打造一个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梳理一批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形成一个产业链专属政策组合包、建立一张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长板动态表。建议长沙可重点关注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助力上游链条完善;未来徐州可制定工程机械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任务,从而补足完善强链、补链、固链、延链的工作推进制度。
(作者:吴越 / 编辑:吴越)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