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2
【麦哲洞察】在 “双碳” 目标下,绿证作为衔接可再生能源环境价值与市场机制的工具,以 “证电分离” 设计构建环境权益交易体系。2024 年我国绿证核发超 47 亿个、交易规模激增 3.64 倍,市场主体参与度提升。本文解析其原理特征,结合数据剖析市场,梳理模式并预判趋势,提供决策参考。
01 绿证交易的基本原理及特征
绿证的核心原理在于“证电分离”的双轨制设计:电力作为一种物理商品,依然通过电网输送并按市场价格结算;而绿证则单独交易,体现可再生能源的环境效益。这种分离使得无法直接使用绿色电力的用户仍可通过购买绿证来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并满足环保要求。在中国,绿证已成为认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官方凭证,用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核算与认证。
绿色电力证书(Green Electricity Certificate,简称“绿证”):每个绿证对应1000千瓦时(1兆瓦时)的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本质是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环境价值”从电力商品本身分离出来,形成可独立交易的资产。是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电子凭证和唯一证明,代表可再生能源电力的生产与消费凭证。
绿证交易具有三方面基本特征:首先,它是国家背书的电子凭证,由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统一核发,依托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其次,绿证具有明确有效期,目前设定为2年,2023年及之前的绿证有效期延至2025年底;最后,绿证具备排他性,即同一兆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的环境价值只能通过绿证或国家补贴中的一种方式获得收益,不可重复获利。
02 2024年我国绿证交易规模
市场总体规模:2024年全国核发绿证47.34亿个,同比增长28.36倍,其中可交易绿证31.58亿个(注:核发的绿证可用于非交易用途,例如发电企业自身持有等)。从电量生产情况看,2024年度电量对应绿证18.33亿个(注:年度可供交易的绿证数量涵盖以往的存量绿证)。2024年全国绿证交易4.46亿个,同比增长3.64倍,其中绿证单独交易2.77 亿个、绿色电力交易绿证1.69亿个。全国参与主体约5.9万个,同比增长2.5倍。
图:2017-2024年全国绿证累计交易情况
核发范围:集中式项目绿证核发基本实现全覆盖(核发绿证46.77 亿个)。分布式项目绿证核发取得积极进展(核发绿证5695万个),同比增长27.8倍,其中,分散式风电核发绿证3364万个,占比59.07%;分布式光伏核发绿证2331万个,占比40.93%。
区域分布:核发区域相对集中,2024年核发绿证较多的8省(自治区)为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湖北省、甘肃省和河北省,均为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为丰富地区,合计核发数量占全国总量的55.44%,均为可再生能源资源较为丰富地区,合计核发数量占全国总量的55.44%。购买绿证数量排名前5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安徽省和上海市,共购买绿证2.52亿个,约占全国总交易数量的56.43%。
图:2024年绿证单独交易购买数量前10省份
产业分布:制造业购买绿证数量占比最高,约占70%,绿证对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支撑作用明显;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比约20%,其他行业合计占比约10%,受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等相关政策影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绿证购买量增速较快。
图:绿证消费主体行业分布情况
03 我国绿证交易模式
1.发放渠道及价格
渠道:国家能源局统一组织核发,1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千瓦时(即1兆瓦时)的可再生能源电量(绿电交易主要在各地电力交易中心平台进行),按月划转,经审核后统一核发,按规定将相应绿证划转至发电企业或项目业主的绿证账户,随绿色电力交易划转至买方账户。
交易平台:依托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以及北京、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开展绿证单独交易;依托北京、广州、内蒙古电力交易中心开展跨省区绿色电力交易,依托各省(区、市)电力交易中心开展省内绿色电力交易。
绿证价格:近期呈增长趋势。2024年绿证均价为5.59元/个,2025年1-6月均价为5元/张,6月是6.5元/张
2.绿证申请渠道
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官方唯一零售平台):所有企业(包括中小微企业)、个人,一类用户为主 ,二类用户但受制于交易复杂度(开户审核、操作门槛、市场信息捕捉能力)及用电规模经济性(单次采购量小议价能力弱),实际参与度较低。
电力交易中心(批量交易渠道):服务一类用户为主,通过北京、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或省级交易中心,参与绿证集中竞价或双边协商交易,单笔交易量通常在 1000 张以上。
售电企业或第三方服务平台(中介渠道):核心服务二类用户。企业向售电企业(如中交能源)提出绿证需求,由售电企业通过上述官方渠道采购后转售,提供“绿电 + 绿证”打包服务(依然需要通过电力交易平台转让)。
(注:一类用户只能在批发市场购电,不能通过售电公司在零售市场购电)
04 我国绿证交易趋势
1.政策利好拉动绿证市场需求
2017年《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启动中国范围内绿证自愿认购。2025年以来政策导向增强了绿证市场稀缺度、推进绿证核算、强制部分行业绿电比例。
一是市场更稀缺:2025年2月《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纳入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的电量,不重复获得绿证收益;
二是推进绿证核算:202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绿证强制消费要求,提高绿电消费比例并使用绿证核算;
三是RE100认可增加市场需求:2025年5月,气候组织正式宣布其所发起的全球绿色电力消费倡议(以下简称“RE100”)全面认可中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RE100成员企业及其供应链企业将有更大意愿和积极性采购和使用中国绿证,对中国绿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
四是强制绿电使用比例拉动市场需求:2025年7月《关于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五大行业强制绿电消费比例,五大行业包括电解铝、钢铁、多晶硅、水泥、枢纽节点数据中心。
2. 技术赋能重构绿证交易流程
数字化技术将在各环节深度渗透:核发环节,物联网(IoT)与智能电表实现发电数据实时采集、自动上报,减少人工介入,显著提升核发效率;交易环节,人工智能算法精准匹配分散的供需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监管环节,区块链技术保障全链条数据不可篡改,便于审计追溯与合规管理。技术赋能还将拓展绿证应用场景,例如对接碳足迹核算系统,实现产品级绿色电力消费认证;集成企业 ERP 系统,自动化完成绿证采购与碳排放计量。这些技术创新既降低交易成本,又强化绿证数据的可信度与应用价值。
3.价格机制成熟化推动绿证市场化
未来绿证价格形成将更趋市场化,可通过机制设计规避过度波动:建立绿证价格指数,提供透明权威的定价参考;推广中长期购电协议,引导发用双方签订多年期合约以稳定市场预期;引入绿证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助力市场主体对冲价格风险。价格水平方面,受政策强制需求持续释放与国际认可度提升驱动,绿证价格中长期有望保持上升趋势,或突破 10 元 / 张。不同年份、地区的绿证价差将逐步收窄,全国统一价格信号将更加清晰。
参考资料:
《中国绿色电力证书发展报告(2024)》
3060《绿证交易机制与市场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