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25
【麦哲洞察】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航运业作为国际贸易的支柱,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绿色船舶凭借先进技术、替代燃料和智能化手段,显著降低碳排放与环境污染,已成为航运业转型的核心方向。本文将从全球及国内发展现状、国内主要城市的竞争格局以及未来趋势三个方面,系统梳理绿色船舶的发展现状与战略机遇。
01 全球绿色船舶发展:政策驱动与区域结合
国际海事组织(IMO)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成为推动绿色船舶发展的关键力量。截至2024年底,全球船队中绿色动力船型占比仅为12.47%,但在手订单中绿色船舶比例已跃升至67.82%,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替代燃料船舶订单占比从2016年的8.2%攀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47.8%,其中LNG和绿色甲醇成为主流选择。2024年全球新造船投资总额达2038亿美元,替代燃料船舶订单价值1079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67%,充分彰显绿色转型的加速度。
欧洲和亚洲在绿色船舶领域各具优势,引领全球发展格局。挪威、丹麦等欧洲国家专注于氢能、氨燃料等零碳技术的前沿研发,而中国、韩国和日本则聚焦于LNG、甲醇等过渡燃料的规模化应用与产业化落地。2024年,全球绿色船舶订单激增至820艘,订单总额突破7800亿元人民币,标志着绿色船舶已从概念探索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02 中国绿色船舶发展全景
中国作为全球造船大国,在绿色船舶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综合竞争力。2024年,中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全球份额均超过50%,其中绿色船舶订单国际份额高达57%。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船企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金额近6000亿元,凸显出我国在全球绿色航运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政策层面,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绿色动力船舶国际市场份额将超过50%,到2030年基本建立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为行业注入强劲政策动力。
国内已形成多个绿色船舶产业集聚区,主要城市依托自身优势,构建差异化发展路径:
上海:构建“设计-建造-配套”一体化能力,引领绿色智能船舶研发与应用。作为中国船舶工业的摇篮,依托长三角区位与产业链优势,形成“设计—建造—配套”一体化能力。上海长兴海洋实验室联合高校与企业共建新能源船舶产业研究院,定期举办“绿色船舶产业峰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绿色动力系统方面,上海中远海运重工成功完成双燃料船舶船对船LNG加注作业,为行业提供重要实践参考。北外滩航运区则聚焦绿色智能船舶与高端航运服务,持续强化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
南通:专注高端绿色船型制造,强化船舶配套产业链支撑。作为长三角北翼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近年来积极布局绿色高端船型。2024年前8月,南通船舶海工产业总产值达1438.2亿元,绿色船型占比达13%,新接订单中绿色船舶比例达到29%。中远川崎、招商局重工等龙头企业持续推进LNG动力船、甲醇双燃料船等订单落地。南通凭借沿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配套能力,正加快构建覆盖研发、制造、配套服务的绿色船舶全产业链。
广州:深耕绿色船舶核心技术,打造绿色船舶制造新高地。依托珠三角经济腹地和南沙自贸片区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绿色航运与船舶制造。广船国际在甲醇动力船舶领域取得突破,承接多艘大型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订单。2024年手持订单90余艘,其中80%为高技术绿色船型,包括230米长的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计划成为世界同类型最大船舶)。广州港积极推进绿色燃料加注基础设施布局,探索形成“制造+服务+金融”一体化绿色航运生态。作为华南航运中心,广州在联通内陆与东盟市场上具有独特优势,为绿色船舶产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重要支撑。
大连:强化绿色能源应用突破,提升绿色船舶产业链协同与配套能力。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致力于打造世界级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地。2024年,大连船舶制造业加速绿色智能化转型,上半年出口船舶21艘,货值107亿元,实现显著增长。恒力重工集团实现LNG、LPG、甲醇、氨四种双燃料技术全覆盖,自主发动机填补国内空白。大连港更成为全球首个具备生物燃料、绿色甲醇、LNG及绿氨等全系列船用替代燃料加注能力的港口,树立行业新标杆。
青岛:打造完整绿色船舶产业链,突破零碳燃料船舶建造技术。依托海西湾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地,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绿色链”生态:民船中心提供绿色设计、中船发动机供应绿色主机、青岛双瑞开发绿色能源系统、北海造船负责绿色总装建造。2024年,北海造船手持订单中新能源绿色环保船型占比高达87.5%,全球首艘21万吨氨双燃料散货船预计2026年交付,标志着青岛在零碳船舶建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天津:聚焦绿色燃料船舶应用,建设低碳燃料技术试验田。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绿色船舶租赁业务,融资租赁规模超2.1万亿元,占全国1/4。2025年,天津成立“绿色甲醇联盟及服务平台”,推动绿色甲醇产业规模化发展。天津港紧邻“三北”绿色甲醇主产区,具备完善的储运设施,正加快打造国际航运低碳燃料加注与贸易核心枢纽。此外,天津市首艘纯电动旅游船舶已于2025年开工建造,填补当地在该领域的制造空白。
03 未来发展趋势
绿色船舶的未来发展将呈现多元化、智能化和全球化的特征:
燃料多元化:短期内LNG和甲醇将继续作为主流过渡燃料,但氨燃料和氢燃料等零碳解决方案将逐步成熟。绿色甲醇产业预计将快速发展,形成“内陆生产-天津集散-全球加注”的供应链体系。
智能化深度融合:数字孪生、自主航行系统、智能能效管理等技术将广泛应用。到2030年,智能造船技术渗透率预计达到60%,大幅提升船舶运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产业链协同创新:绿色船舶发展需要上下游企业协同攻关,覆盖燃料生产、储运加注、动力系统、船舶设计改造和航行运营全环节。国内已经形成多个产业联盟,如山东省打造的“三核引领核心区”(青岛、烟台、威海)和“多点支撑协同区”布局。
法规标准持续完善:随着EEXI、CII、EU ETS等国际法规全面实施,现有船队中约59%的船舶(交付于2015年EEDI生效之前)将面临合规性淘汰,进一步推动绿色船舶新建需求。
成本效益逐步提升:虽然绿色船舶初始投资成本较高,但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其全生命周期成本将逐渐降低,市场接受度不断提高。
结语
绿色船舶不仅是航运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的重要机遇。以上海、南通、广州、大连、青岛、天津为代表的城市,正通过差异化发展路径,共同推动中国绿色船舶产业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随着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协同发力,绿色船舶必将成为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建设海洋强国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作行业交流学习之用,不构成任何商业用途,亦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作者丨罗雪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作行业交流学习之用,不构成任何商业用途,亦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