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1
【麦哲洞察】全球海洋经济正迎来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期,中国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议程,既是顺应全球趋势的战略抉择,也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上海作为长三角海洋经济圈的核心引擎,其海洋经济规模与创新能级位居全国前列。本文立足中央最新战略部署,解析国家、部委及沿海省市的响应举措,聚焦上海实践路径,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年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会议首次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至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其中提出的“五个更加注重”发展理念和“六大重点任务”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明确“五个更加注重”——“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相关配套政策近期有望密集出台。
指出“六大重点任务”的战略部署,主要是过往政策的延续,旨在进一步强化海洋经济及产业发展能力。
任务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这一部署延续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政策脉络,强调社会资本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任务二:“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延续2021年“十四五”海洋经济规划继续强调海洋科技,重点培育"领军企业+专精特新"的创新梯队,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任务三:“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此次政策明确海洋产业发展关键领域。
任务四:“要加强海湾经济发展规划研究,有序推进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政策延续《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既有方向,通过差异化定位实现资源互补,提升港口群整体效能。
任务五:“要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接续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延续《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制度框架,继续加快构建碳汇标准、核算与交易机制。
任务六:“要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防灾减灾、蓝色经济合作。”该部署是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海洋强国战略的延续和深化。
针对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家各部委及各沿海省市积极响应,纷纷召开高规格会议进行传达学习,相关实施方案有望加快推进制定。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后一周内,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迅速行动,通过召开党组会议、党组扩大会议等形式,全面系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各部委立足职能定位,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政策支撑体系:自然资源部强化海洋资源要素保障,交通运输部推进港口群优化整合,生态环境部深化海洋生态保护,农业农村部谋划海洋渔业全链发展。
自然资源部:牵头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规划,提出“壮大海洋能、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探索蓝色金融,治理海洋生态,加强全球海洋治理合作,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发展海洋经济等。
交通运输部:聚焦港口群优化整合,要求“提升海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部:加强生态保护,“高标准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持续开展美丽海湾建设,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环境治理”,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
农业农村部:推动现代化远洋捕捞与海洋牧场规范化,补齐渔业产业链短板,全链条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中央财经委会议召开后,沿海省市快速响应,在20余天内,沿海省市主要通过召开省委/市委常委会会议、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等高层级会议,全面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重点围绕“五个更加注重”发展理念和“六大重点任务”战略部署进行省级层面的战略定调,为后续政策实施奠定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江苏、上海、海南三省市在完成省级战略部署后,进一步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市委财经工作会议、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会议等会议,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战略规划层面转向执行施策的议程推进上,展现出更高的发展决心。这种差异化的响应模式,既体现了各地对中央决策的统一贯彻,也反映出部分省市在海洋经济发展上的先行示范作用。
(一) 共性特征
产业布局聚焦三大方向。①港口整合强化(河北、山东、浙江)②航运业提升(天津、上海、海南)③文旅融合,打造海洋特色旅游目的地(福建、海南);
科技创新成为核心抓手,江苏、山东、海南、福建、广东、辽宁、上海均提及“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生态保护与开发并重,普遍强调“人海和谐”,天津、山东、海南、广东、江苏、辽宁、上海均有提及生态资源保护修复及使用等;
政策工具协同发力,海南、天津等强调海洋经济发展与国家"十五五"规划对接。
(二)差异化亮点
上海:明确“崇明生态岛”建设,突出海洋生态价值转化;突出高端海工装备;
海南:提出拓展蓝色伙伴关系“朋友圈”,布局深海科技策源地;
浙江: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
上海应立足“国家战略+城市特色”,以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为核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中心城市,为中国特色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上海方案”,可从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地方的实践中获得以下启示:
强化创新驱动:国家强调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海应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如依托长兴岛等海洋科技岛,汇聚创新资源,提升船舶、海工装备等海洋先进制造业能级。同时,可借鉴海南打造多层级深海科技创新体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创新平台能级。
促进高效协同:国家倡导更加注重高效协同,上海可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推进产业更新:根据国家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的要求,上海可依据“3+5+X”海洋产业体系,发展海上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提升航运服务业竞争力,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如利用吴淞口邮轮母港优势,发展邮轮旅游产业。
坚持人海和谐:国家将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任务之一,上海应继续保护利用好海洋生态资源,打造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同时推进海域综合治理与海洋碳汇核算,实现发展与保护的良性互动。
实现合作共赢:国家强调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上海可凭借自身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合作,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提升在全球海洋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加强政策支持与规划引领:国家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上海可借鉴天津等城市经验,加快编制海洋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争取政策支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海洋经济发展,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