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麦哲洞察】东莞作为国际制造业名城,在智能移动终端产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数据显示,东莞2020年全年智能手机出货3.16亿台,占据全国28.7%的市场规模。东莞不仅汇聚华为、OPPO、vivo三大手机厂商,还有华贝电子、航天电子等大型整机代工企业,还拥有生益电子、蓝思科技、长盈精密等一批配套企业,形成了完整的智能手机产业链,在国内外市场中有极强的竞争力。
01 产业分析
产业概况
智能移动终端通指拥有接入互联网能力,搭载各种操作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各种功能的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东莞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以智能手机为主要产品,因此智能手机将是本次研究报告的重点。
智能手机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9年至2006年,智能手机诞生于这一阶段,但此时的智能手机与功能手机类似,系统不够完善,仅能实现简单上网,收发邮件功能,并未大规模流行。第二阶段为2007年至2014年,iPhone在这一阶段问世。凭借大触控屏、高清摄像头、AppStore等领先技术,苹果推翻了摩托罗拉、诺基亚在手机领域的统治地位,带领智能手机正式进入全功能时代。第三阶段为2015年至今,安卓与iOS两大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从竞争中胜出,智能手机正式进入两强争霸时代。
发展背景
智能移动终端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电子核心产业,受到国家及省级层面的高度重视。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广东省代表团审议时第一次提到:“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新兴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程度。在2021年的国家十四五以及广东省十四五中,“手机与新兴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均被摆在产业战略中的首要位置。
市场规模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后现已进入平台期。受功能机换代需求影响,全球智能手机自2011年起一直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年均增速超30%。直到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历史峰值,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的需求逐渐减弱,随后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三年下滑,2020年出货12.9亿台,增速仅为-5.9%。
图片:2011-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变化
从全球格局来看,智能手机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现象。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韩国、美国等国,其中中国手机品牌市场占有率最高,全球TOP6企业占据全部市场份额的80%,其中更是有三家总部位于东莞。
表格: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TOP6品牌
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日渐饱和,需求放缓,手机品牌集中度较高。2012-2014年,国内智能手机增速大幅下降,进入平台期。2016-2020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下滑,自2017年至2020年四年间,智能手机出货量有三年跌至负数,整体市场开始进入衰退期。在品牌方面,IDC中国手机跟踪报告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约 3.26 亿台,华为、VIVO、OPPO、小米四家企业跻身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五(另一家为苹果),四大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90%。
图片:2012-2020年全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变化
产业结构
从全国区域布局来看,智能手机头部品牌主要分布在广东东莞、深圳、珠海以及北京、上海两大直辖市,产业链企业则在江苏、浙江、安徽、陕西、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分布。其中,广东省是我国手机行业分布密集区域,其在手机批发和零售企业和手机制造企业注册数量均在全国排名第一。
产业链条
智能手机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的材料与元器件,中游的功能模组以及下游的终端产品等三大环节。上游材料包括电子材料、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等,元器件包括被动元件、结构件、半导体元器件等。中游功能模组可分为显示、射频、芯片、电池、触控、光学、存储等。下游终端产品则包括手机品牌商以及以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承接设计与制造任务)、OEM(原始设备制造商,承接代工制造任务)为主的手机代工商。
在上游材料及器件环节,供应商以国外企业为主,包括康宁、住友化学、三星电子、索尼、欧菲科技等龙头企业,国内企业在上游领域建树较少。值得一提的是,东莞本土企业生益科技在材料领域(电子产品用覆铜板)独树一帜,具备较高的市场地位。
中游环节的手机关键功能模组是整个产业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企业在中下游领域发力较多,涌现了包括京东方、海思半导体、舜宇光学、德赛、欣旺达、ATL等在内的一批优秀的模组供应商以及华为、OPPO、VIVO、小米等世界知名的品牌商。其中OPPO、VIVO两大品牌商为东莞本土企业。
图片:智能手机产业链
科创能力
智能手机近十年来创新速度极快,在显示、光学组件、生物识别、快速充电技术等领域实现了多次迭代。中国供应商及品牌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包括小米MIX首创全面屏,一加首度采用高刷新率屏,VIVO首推屏下指纹识别,OPPO多次打破手机快充记录等。
图片:智能手机创新进程
发展痛点
在智能手机销量增速放缓的当下,我国智能手机产业亟需突破以下痛点:
高端品牌数量不足。当下手机品牌格局已逐步稳定,高端产品销量被三星、苹果等国外厂商瓜分。国内目前近仅华为一家在高端领域尚有一席地位,其余品牌均较难进入高端产品领域。
手机芯片等高端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国产手机已掌握绝大部分产业链话语权,唯独在手机芯片这一核心零部件上进展较差,高度依赖国外厂商供货,“卡脖子”现象较为严重。
产品差异化不足,竞争日益红海。目前智能手机领域产品创新难度越来越大,脚步越来越小,各家产品形态趋于统一。未来将有更多曲面屏、全面屏、柔性折叠屏手机出现,以打破这一僵局,实现新突破。
02 案例分析
区域概况
从城市区位来看,东莞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南北分别与广深两大一线城市相接,在广佛都市区与港深都市区之间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
从城市定位来看,东莞是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以及省级经济中心城市,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国先进制造之都。
从产业规划来看,东莞承载了国家、广东省两级的规划要求,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以及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
从经济发展来看,东莞市2021年GDP达到10855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省内排名第四,次于深圳、广州、佛山,近6年复合增长率达8.9%。
图片: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
产业基础
东莞工业实力极其雄厚。2021年,东莞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16万亿元,全省排名第二,仅次于深圳,全国排名第六。其中,电子信息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130亿元,占全部比重的33%,为东莞第一大产业;装备制造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约4538亿元,占全部比重的21%,为第二大产业。在新兴产业方面,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四大新兴产业2021年实现规上总产值约1600亿元,规模远不及两大主导产业。除此以外,东莞在造纸及纸制品、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建材、金属制品等传统优势工业上也颇有建树,占总产值规模约19%。
十四五期间,东莞将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四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高质量产业体系。
发展历程
东莞智能移动终端产业由原先的电子信息加工制造产业基础发展而来,在诺基亚带领下壮大,并在OPPO、VIVO、华为等龙头企业的手中成长为世界级产业集群。
1989-1994年:奠定基础。1989年东莞第一家台资电子加工厂成立,掀起台湾IT企业投资东莞的第一波热潮,台资电子信息加工制造产业向大陆的转移为东莞发展手机产业奠定了基础。
1995-2008年:开始起步。1995年,诺基亚正式入驻东莞, 2001年,诺基亚东莞厂便成为东莞市出口第一大户。2005年,诺基亚东莞工厂累计生产出1亿部手机,进入巅峰时期。诺基亚的进驻为东莞带来了400余家产业链企业,帮助东莞建立了完整的手机产业链。与此同时,东莞本土手机企业也开始萌芽,步步高公司开始进入手机行业,但大量本土企业仍以生产山寨机为主。
2009-2017年:产业变革。在iPhone的带动下,智能手机开始在全球掀起浪潮,诺基亚等传统品牌由于战略失误渐渐落后于时代,产销量日渐下滑,诺基亚东莞工厂最终于2015年关停。与此同时,东莞本地国产品牌步步高系OPPO、VIVO开始兴起,通过差异化的线下竞争,两大品牌顺利晋级第一梯队,双双成为市占率破15%的千亿级智能移动终端企业。
2018年至今:筑巢引凤。东莞完善的智能手机产业链、优异的营商环境以及充足的土地供给吸引了华为终端的入驻。华为终端入驻东莞不仅为东莞带来了一家千亿级产值的龙头企业,更是为东莞带来了强大的智能移动终端全产业链研发能力。
产业现状
从产业规模来看,东莞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已超5000亿元,高居全国首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共计2405家。
从产业链来看,东莞目前已经形成以整机制造为核心,元器件及模组、电池及周边配件为主要配套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其中,整机企业产值约占整个集群产值的49%,周边配件、电子元器件及模组、集群电池分别约占24%、22%和5%。东莞智能终端产品约90%以上的元器件都能实现自主配套,集群产业链完整度极高,行业龙头企业遍布产业链各个领域。
上游材料与元器件领域,东莞拥有生益科技、立讯精密、长盈精密、中探探针、铭普光磁等一批优质本土企业,在各自领域做到龙头地位。
中游功能模组领域,东莞拥有手机锂电池领域市占率最高的ATL电池。三星视界、欧菲光等全球显示面板、光学模组领域龙头企业也在东莞设厂。
下游终端产品是东莞的强项,全国五大智能手机品牌商中有三家总部位于东莞。
图片:东莞龙头企业产业链分布
产业布局
东莞智能移动终端产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及延深圳片区,重点载体有:长安智能手机小镇、松山湖高新区、东莞5G产业园、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其中,滨海片区的长安智能手机小镇与松山湖片区的松山湖高新区为东莞智能移动终端产业最为集中的片区。东莞手机三巨头中,OPPO和VIVO总部位于长安智能手机小镇,华为总部位于松山湖高新区。
图片:东莞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布局
核心载体
长安智能手机小镇地处东莞市长安区,毗邻深圳,是广东省首批特色小镇之一,智能手机产业基础极为雄厚,号称“全球每4台智能手机就有1台产自东莞,东莞每3台智能手机就有2台产自长安”。这里也是东莞最早也是最集中的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坐拥OPPO、VIVO双总部。
小镇毗邻深圳宝安区与光明区,东莞市域轨交1号线站点设置在小镇总部核心区,可直连深圳。小镇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占全市智能终端产业规模比重的25%。全镇范围拥有上下游企业超1000家,其中规上企业159家,高新技术企业355家,拥有从事智能手机研发、生产、销售等行业从业人员超20万名。
图片:东莞长安智能手机小镇
松山湖高新区位于松山湖片区,区内拥有R1、R2两条市域轨道线,从松山湖出发,到达深圳机场、光明科学城仅需30分钟。高新区成立于2001年,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核心区松山湖科学城于2020年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一起被纳入到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中,成为国家级科学中心的一员。
高新区占地面积共计72平方公里,2021年1-9月份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403亿元,实现税收124.95亿元。园区内智能移动产业已成为千亿规模的支柱产业,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从设备生产、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到应用服务的全链条产业链。园区目前拥有智能移动终端规上企业85家,其中包括千亿级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6家,重点企业包括:华为终端、华贝电子、生益科技、记忆科技、新能源科技(ATL)等。
图片:松山湖高新区
发展举措
设立顶层集群促进机构,整合资源,推动集群发展。东莞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的促进机构为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工研院以打造世界级智能移动终端先进制造业集群为目标,采取“打造技术创新链”、“优化产业发展链”、“建设人才引育链”、“构建开放合作网”等举措,推动集群在5G材料、终端芯片、关键部件、终端产品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围绕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平台建设等方向推动集群发展。工研院下设一大产业联盟(智能移动终端先进制造业产业联盟)及五大服务平台(智能终端工业设计公共创新平台、智能移动终端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智能移动终端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智能移动终端验证平台、智能移动终端人才培训基地)。
举办世界级行业论坛,推动创新、资本等要素集聚。作为中国规模最大、能级最高的智能终端专业论坛——中国(东莞)智能终端高峰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5届。举办初期,论坛选址在广州以扩大影响力,后期转移至东莞松山湖,提高本地影响力。2022年第五届论坛主题为“‘双万’新起点数智创未来”,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及数字化治理三大领域,参与者包括工信部、省科协、市委等领导,中科院院士、外籍科学家等学术专家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内相关企业。
设立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撬动500亿级子母基金群。东莞市战略新兴产业基金由东财控股有限公司与东莞金控基金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基金规模为100亿元,目标是通过投贷联动、联合投资等方式撬动超过500亿元的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及产业,主要投资于国家、广东省和东莞市委市政府重点支持和鼓励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助力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培育发展。
创新土地政策,统筹全市6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东莞早在2018年便通过出台国内第一份明确针对M0新型产业用地的市级政策——《东莞市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暂行办法》来吸引创新要素聚集,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同时,东莞还在全市统筹规划约 60 平方公里土地,首批规划布局建设 7 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其中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产业方向即包括智能移动终端及相关领域。每年东莞都会统筹一批300亩-1000亩连片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揭榜招商”,吸引龙头企业入驻。
制定多层次人才招引战略,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东莞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促进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东莞出台了《东莞市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莞市本科生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以及“技能人才之都”2.0版政策,搭建覆盖各类人才的扶持政策体系,向全球招引人才。
03 综合评价
综合实力
从规模性来看,2020年东莞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实现总产值超5000亿元,占全市比重高达23.1%,为第一大主导产业。东莞2020年全年智能手机出货3.16亿台,占据全国28.7%的市场规模,主导作用明显。
从效益型来看,东莞集群拥有华为终端、步步高系两大千亿级龙头企业。集群整体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的18%,利润占全球比重的10%,整体的销售收入低于市场占有率,产品体系偏向中低端。
产业结构
从完整性来看,东莞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已经形成以整机为核心,元器件及模组、电池及周边配件为主要配套的产业格局,其中整机企业产值约占智能移动终端产业产值的49%,周边配件、电子元器件及模组和集群电池,分别约占 24%、22%和5%,智能终端产品约90%以上的元器件都能实现自主配套。
从安全性来看,通过近十年的发展,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在芯片、闪充技术、HiFi技术、盖板玻璃加工装备、手机光刻镀膜工艺、屏下指纹识别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成为我国本土品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利器:华为海思麒麟芯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结束了手机CPU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OPPO率先推出“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VOOC闪充技术,大大提升了手机充电速度;VIVO作为首个搭载屏下指纹识别技术的手机,其技术赶超三星、苹果。
创新能力
从创新性来看,东莞龙头企业研发投入、专利授权量排名靠前,拥有大量企业、国家级研发平台。企业研发投入方面,2021年华为终端研发经费支出高达 470亿元,占收入比重达20%,另一家龙头企业生益科技以 5.29 亿元的研发投入蝉联 A 股上市企业研发榜第一。企业专利数量方面,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2020年华为、oppo、vivo三家企业专利授权数量分别排名全国第1、3、9位。产学研平台方面,除华为、OPPO、VIVO等企业研发中心外,还拥有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工研院、国家模具检验中心等国家级平台。
从开放性来看,东莞与深圳、惠州等地形成深度协同,官方、民间国际合作丰富。区域协同方面,东莞与深圳、惠州已经在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链配套上形成深度协同,深圳企业如华星光电(新型显示)、汇顶科技(指纹识别)、欧菲光(摄像模组)等,惠州企业如德赛电池(锂电池)、硕贝德(终端天线)等在产业链条上也与东莞深度融合。国际合作方面,目前东莞市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并引进了40余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华为等龙头企业在中国、美国、德国、比利时、日本、印度等国拥有16个研发中心以及28个联合创新中心,并与当地高校、企业建立了长久的技术合作关系。
支撑体系
从引领性来看,国家与省级层面大力支持东莞发展以智能终端为主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但市级目前暂无专项规划出台。国家层面,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被放在了重点发展的战新产业的首要位置;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对于东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寄予厚望。省级层面,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将新一代电子信息放在首要位置,并提出要以东莞等城市为依托建设智能终端产业建设高端化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发展5G智能手机。
从稳定性来看,东莞集群核心载体均有千亿级龙头企业坐镇,还配备百亿级产业基金助力发展。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是国家级新区,且已入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级极高。长安智能小镇是全市最早的智能手机产业集聚区,龙头企业、产业要素最为聚集。在基金方面,东莞新设100亿规模的战新产业基金,主要投向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新产业。
指标评价
综上分析,东莞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具有产业规模大,龙头企业效益好,产业链完善,拥有差异性竞争技术,企业研发投入高,区域协同深入,国际合作频繁等优势,尽管暂时缺乏市级层面顶层设计,整体发展态势较好。
图片:东莞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指标评价
04 麦哲视野
综上,东莞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已经具备相当的成熟地位,但仍可从引领性、稳定性、完整性等方面进行补足和优化。
引领性:提高产业重视度
从引领性层面,东莞应提高产业重视程度,对标郑州等城市尽快编制智能移动终端专项产业政策并出台行动计划,从顶层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稳定性:提高产业载体能级
从稳定性层面,东莞应尽快提高长安智能手机小镇能级,可申请挂牌“国家级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基地”并申请落地综合保税区等特殊政策,为企业出口提供便利。
完整性:打开差异化竞争路线
从完整性层面,东莞智能移动终端产业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机领域,智能手机近年来行业饱和,已呈下降趋势,建议可继续拓展终端产业,向近年来兴起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等方向发展。
麦哲中国:国内产业全程服务第一选择。
麦哲中国是国内最早从事产业培训考察、产业尽职调查研究、产业咨询、产业招商、产业运营、产业投资等专 业服务的机构,是国内的产业全程服务商。
麦哲中国为国内各级政府、管委会、平台公司、产业地产投资者等客户提供政府产业培训考察、产业调查研究、产业规划、区域战略咨询、产业新城战略定位、产业园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开发模式和开发策略、产业招商、产业运营、产业基金等业务。在多年的专业服务实践中,和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有长期战略合作,拥有丰富的知识案例库、互联网产业平台、产业企业及运营数据库、产业研究院等,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产业全程服务。
麦哲团队均来自国际和国内的一流公司,拥有全球产业视野和国内产业深度,公司先后负责了上海、西安、苏州、杭州、南京、合肥、厦门等城市和国家级新区“十三五”、“十四五”规划,负责了张江科学城、上海科创中心(临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陕西秦创原和西咸新区、广东自贸区横琴新区等产业战略定位咨询,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贡献专业力量。
麦哲中国产业全程服务商,业务咨询 杨先生 联系电话:1727458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