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30
【麦哲洞察】广州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城市,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它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国南部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中心,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被誉为中国的"南海明珠"。在产业发展方面,广州一直是我国南部乃至整个中国的重要引擎之一.
01 城市基础研究
广州是广东省辖地级市,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是广东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广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广州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城市,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它又是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国南部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中心,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被誉为中国的"南海明珠"。2021年11月,2021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百强榜发布,广州市排名第3。2021年12月,广州市上榜2021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榜第2名。
广州管辖的城市总面积7434.4平方千米,地处中国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中国南海,东连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三水、南海和顺德,北靠清远市区和佛冈县及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隔海与香港、澳门相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中国的“南大门”,是广佛都市圈、粤港澳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广州是全国三大综合枢纽之一,空港、海港、铁路港等枢纽发展全国领先。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航线网络覆盖全球230多个航点,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点超过90个,2021年中国内地248个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9.07亿人次,旅客吞吐量位居前十的机场,分别是广州白云、成都双流、深圳宝安、重庆江北、上海虹桥、北京首都、昆明长水、上海浦东、西安咸阳、杭州萧山;广州港已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达226条,通达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球第4、第5位;作为全国重要、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目前广州已经拥有京广铁路、南广铁路、贵广铁路等十大对外通道,广州南站旅客到发量居全国铁路枢纽站第1位,近年来不断完善铁路枢纽建设和城际铁路规划布局,打造广州铁路客运枢纽新格局。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运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式形成。广清、广州东环城际铁路在国内首开省方自主建设、自主运营城际铁路先河。地铁运营里程达531公里,稳居全国第三位、世界前五。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两千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
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有“千年商都”之称。加上外国人士众多,也被称为“第三世界首都”。
近代以前:
秦朝以前,广州城建史因历史记载较少。秦汉时期,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十万海外客商云集广州,广州成了货通天下的东方大港。1757年,清政府把广州作为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史称“一口通商”,中外贸易在清政府指定的十三行进行,经十三行进出口的贸易节节增长,广州成为清代贸易中心。
近代到建国前:
广州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因为便利的地理位置,广州是中国最早与国外产生联系的城市之一,在近代的历次重大事件中,广州都没有缺席。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破坏惨重,商业凋零。外贸日减,外贸中心地位日渐衰落,逐渐由上海代替。鸦片战争虽使广州城市受到严重损害,但仍然是华南地区的中心。从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建国前,随着两广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广州社会秩序渐趋稳定,近代工业体系初步建成。1936年共有3218家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力、金属加工、化学加工、建筑材料、橡胶、纺织、肥皂等领域,实现工业总产值3.43亿元(1952年不变价计算)。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连年战乱导致广州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广州金融紊乱、物价暴涨,民族工业备受摧残,生产无法维持,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比1936年下降25%,44.7%的工厂歇业停工、32.4%的工厂半停工,失业者达25万余人,几乎占全市人口的1/5。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
从1949年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广州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几经波折,但纵观全局,仍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广州进一步巩固了商业贸易职能,工业布局基本形成,逐渐由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1953年—1957年,广州商业服务业突出,初步确立了工业的基础地位。国家将其作为国防前哨的同时,又通过它毗邻香港的优势,成为大陆与外界进行贸易往来的桥头堡。1957年,广州举办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奠定了它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窗口的地位,广州成为当时华南地区最重要的水道、铁路、公路运输的联运站。1958年—1965年,广交会全年成交额占当年全国出口的比重由1958年的14.09%上升到1965年的33.95%,广州成为全国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显赫的商贸城市。“二五”期间,广州工业布局的轮廓基本形成,但由于指导方针偏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广州工农业比例失调,工业经济效益下降。
1966年—1978年“文革”期间,广州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各项事业发展滞后。直至1976年后,广州社会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工业从停滞不前转为上升;地区封闭开始打破,国内贸易有了恢复和发展;对外流通加强;科教文卫事业开始走向正常。1978年末,广交会年成交额占当年全国出口比重的44.43%,支起了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
改革开放以来:
1979年—1991年是广州改革开放起航阶段。这一阶段,广州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试验区,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开放探索。1989年,广州跃居全国第三大城市经济体,仅次于上海和北京。1992年—2012年是广州改革开放加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以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讲话为引领,中国的改革开放扬起新的风帆,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广州市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出台一系列改革开放文件,包括扩大开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多元化的所有制经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简政放权等,加快推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随着深圳的发展,广州的经济地位有所影响。2012年,广州进出口总额增至1171.6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589.15亿美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20.8倍和19.0倍。全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由1991年的2.59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45.75亿美元。2017年以来广州GDP首次被深圳超过,至今一直位居全国第四。
建国前,广州已经是工商中心,随着两广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广州社会秩序渐趋稳定,近代工业体系初步建成:1936年全市共有3218家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力、金属加工、化学加工、建筑材料、橡胶、纺织、肥皂等领域,实现工业总产值3.43亿元(1952年不变价计算)。粤汉铁路1936年建成,公路连接省内和赣湘桂闽等邻省,创办民航事业,商业随之发展,市场活跃,兴建和扩建一批旅馆、酒楼、茶楼、商店、戏院等,形成惠爱路、上下九路和西壕口3个商业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广州经济基础依然较为薄弱。194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98亿元,人均GDP为121元。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州开始了城市发展的全新阶段。1957年,全市GDP突破10亿元,达到11.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3.4倍,1950年—1957年年均增长16.6%;人均GDP增加到340元;农业增加值1.50亿元,工业增加值4.61亿元,比1949年分别增长1.9倍和5.2倍。
随后广州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经理五年计划、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经济发展螺旋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GDP排名一直位居全国前十,经历了先增长再保持与被赶超的过程。在被深圳赶超前,广州GDP已经连续二十余年稳居国内第三,先在居于深圳之后,常年位列第四名。
图:改革开放以来每5年广州GDP排名
02 广州产业研究
自新中国成立后,广州产业发展经历多次挫折和调整,产业结构从工商并重转为工业为主;重点产业发展经历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又到轻工业“一波三折”的调整;产业空间布局较为零散。外贸出口由于受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的制约,发展速度缓慢。但从整体上来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广州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生产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产业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轻纺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加速发展阶段(1978—1988);二、三产业并重发展阶段(1989—1997);服务业为主导,制造业重型化调整阶段(1998—2003);制造业中重化工业为主导,服务业高级化阶段(2004—2012);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阶段(2013至今)。经过五个阶段的调整演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先进制造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正在形成,以IAB为代表的新一代战略性主导产业正在加快发展。
广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为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广州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左右,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产业发展历程
不同于北方拥有扎实的工业基础,作为中国南大门的广州,在探索汽车工业发展的道路上起步并不算早,历经波折。在怀疑与未知中,广州汽车产业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寻找着前进的方向。
转机出现在1998年,广州本田(后更名为广汽本田)的成立,开创了广州汽车工业发展的新纪元。当年广州本田直接导入了本田在全球同步的战略车型——雅阁。广本的成功带动了日系配套企业的聚集,2003年,东风日产落户花都;2004年,丰田和广汽集团合资成立广州丰田(后更名为广汽丰田)。至此日系三巨头齐聚广州,广州汽车工业的大格局基本成型。
而后随着广汽传祺、东风启辰等自主品牌的发展,广州初步形成了日系品牌、中国品牌和欧美品牌并举发展的多元化汽车品牌格局。与此同时,广州汽车产业集群日益完善,逐步形成了东部、南部和北部三大汽车产业集群。
目前汽车工业已成为广州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超30%,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引擎”。2017年全国汽车产量达到峰值近3000万辆,此后连续三年产量呈现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2018—2020年连续三年汽车产量稳定在290万辆到300万辆之间。广州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广州市汽车制造业总产值实现5860.23亿元,同比增长3.8%。广州市汽车产量达295.21万辆,连续两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其中新能源汽车年产量7.98万辆,同比增长17.3%。同期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达121.00亿元,同比增长29.2%,增速比汽车制造业高出25.4个百分点。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广州已构建起以整车制造为核心,零部件企业集聚,智能创新企业汇聚的汽车创新产业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拥有近20家整车制造企业,以及包括采埃孚、马瑞利、高新兴、加特可、艾帕克等在内的超过500家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形成东部、南部和北部三大汽车产业集群,产值均超千亿元。
三大汽车产业集群中,传统车企大象转身加速转型,作为广州汽车工业的强大支撑,面向智能化电动化的发展趋势,广州汽车产业的主力军——广汽集团承担起新能源变革的“垦荒”重任。
图:2012-2021年广州汽车产业总产值及增长率
广州汽车制造业产业链
广东是全国最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产业链完整,集群效应突出。广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辐射珠三角,经济发达,消费力强,汽车产业是广州支柱产业:以广汽为代表的东部,以东风日产为代表的北部,以广汽丰田᱃广汽乘用车为代表的南部,以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为代表的广州无人驾驶测试企业,形成了广州产业集群。一汽大众、比亚迪᱃长安雪铁龙等汽车主机厂在广东都设有生产地……共同组成广东省汽车产业集群。
我国汽车产业主要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汽车零部件制作组装,下游的整车制造及购车与售后市场,其中前三部分是汽车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广州汽车产业覆盖我国汽车产业链全链,在原材料生产、零部件生产加工和整车制造领域均有自己本土生长的企业、同时具备有影响力的外资企业。
图:我国及广州汽车行业产业链
产业发展历程
广东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珠东地区(珠江东岸),其中智能终端产业以深圳、东莞、惠州、广州、河源为聚焦区;电子元器产业以深圳、汕头为主,肇庆、潮州为辅;网络安全产业以广州、深圳为集聚区。可以看出,除深圳外,广州市是智能终端产业和网络安全产业的主力军。
自2001年提出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汽车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再经过“十五”到“十二五”三个五年规划期的发展,广州三大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巩固,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更加凸出。支柱产业发展将会呈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将使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支柱地位。
Ø 广州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
电子信息制造业从原材料到成品的生产过程的产业链来看,上游主要是电子原材料、化工化学产品等原材料制造及电子元件及器件、印刷线路板、电真空器件、半导体 (半导体分立器件及集成电路)等电子零器件生产;中游主要是板卡、控制模组、显示模组等电子产品部件、工业电源、开关电源、3C电子产品及路由器、电视盒子、空调、手机、电脑、电话等消费电子、通讯设备、网络设备与家用电器等终端电子产品,而下游则集中了大量的终端工业产品制造商、分销商、经销商与终端用户等,如电力电气设备。
经过多年发展,广州电子制造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华硕、明基、爱普生、惠普、蒙恬、索尼、东芝、优派、中移动、电信、联通等国际国内3c巨头纷纷抢滩。广州着力推进一批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重大专项,推动形成优势产业群。
图:我国及广州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
产业发展历程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以前,广东的石化工业基础很薄弱,在全国产业大盘子中的地位无足轻重。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利用毗邻南海和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窗口的优势,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在沿海地区高起点布局建设起先进的石化工业,迅速成为我国领先的石化大省。
广州石化工业主要以石油炼制、深加工精细化工及基本化工产品为代表。
从石油工业来看,广东海洋油气开采业起步晚但发展快。在央企国际化先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一手推动下,广东以珠江口近海和湛江为中心的原油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原油产量达1556.29万吨,比起步的1986年增长80倍。
从炼油工业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外合资中海壳牌公司为代表的广东炼油工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广东炼油工业以惠州为中心,惠州炼油工业的崛起前有中海壳牌、中科炼化等合资力量的参与推动,后有中国海油、中国石油等央企巨舰的青睐捧场。2018年5月,位于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的第二套乙烯裂解装置及其衍生品装置正式投产,中海壳牌化工二期项目11套生产装置的其它关联装置也随即陆续投产,惠州石化产业的炼化一体化规模也由此跃居全国首位,距离建设生态型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目标更近了一步。截至2018年底,广东炼油能力超过600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汽柴油消费量居全国首位。在当地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国际国内各大石化炼化企业不断注资新项目下,广东正在加速朝着1亿吨炼油超级大省跨进,在全国炼化产业中的地位和权重不断抬升。
从化学工业来看,广东民营经济发达,已经培育了金发科技、新宙邦、天赐材料、嘉宝莉、拉多美等一大批在各细分领域深耕并独占鳌头的领军企业,为广东石化工业增添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广州石油化工产业链
石油化工简称石化,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和化工产品的整个加工工业,包括原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和油品销售,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
按照产业链上下游,石油化工行业划分:上游原料(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中间体(石化、乙烯、基础化学中间体炼制)、中游化学品(化纤、纺织化学品,成品油、橡胶甲醇,通用塑料、MDI等深加工)、下游消费品(纺织服装、交通运输领域汽油轮胎、电子轻工建材领域涂料纯碱氯碱、日化、农业领域农药、磷肥氮肥)等领域。
按产业性质或主营业务类型,石油化工产业划分石油开采、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三大业务板块或领域。其中,石油开采指将原油、天然气从地下采出、并将原油和天然气分离的过程;石油炼制指将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煤油、石脑油、重油等油品的过程;石油化工指将石油产品和石化中间品加工成石化中间品的过程。
广州市石化企业众多,其中上游和中游的石油开采和提炼企业多为大型企业,下游石油制品类公司和以石油衍生品为原材料的公司不胜枚举。
图:我国及广州石油石化产业链
03 成功要素小结
广州东边携手深莞惠和香港,西边拥抱佛肇、珠中江和澳门,进而辐射粤西地区,左拥右抱的广州拥有更为广袤的经济腹地。从东到西,物流、人流、资金流快速融通。从世界版图上看,广州正好位于太平洋西岸生产性地带的枢纽位置,连接着中国腹地和东南亚。往北是中国北京、上海、韩国首尔、日本东京,往南是中国香港、深圳、新加坡、吉隆坡,往西则是孟买、迪拜。作为中国陆地版图与东西方大动脉距离最近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广州自然而然地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凭借优秀的区位,广州乘上改革开放的春风,大力吸引外资、承接产业转移,使得广州成为中国最早一批承接国外先进技术转移的地区,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广交会”是广州对外开放的名片之一,自从广交会落地广州,这个国际性大展会就给广州带来了巨变。从早期兴建的大批涉外宾馆,到城市火车站、汽车站和旧白云机场等交通枢纽,不少城市地标的选址都与广交会的区位有关。在广交会还在广州流花地区举办时,流花地区俨然就是广州面向国际的窗口。后来,广交会迁址琶洲,同样带动了周围商贸、交通和服务业发展。
可以说,广交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广州的城市格局,广交会主展馆的搬迁也往往和广州城市的发展格局变化密不可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广州在大湾区的城市定位是“一个中心”和“三个支撑点”。“一个中心”就是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引领作用,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三个支撑点”就是要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为此,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的广州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一是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深化广深全方位相互支持和合作发展,强化广佛极点带动,高质量推进广清一体化,加快建设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为粤东粤西粤北城市融入大湾区建设提供服务和支持,更好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近年来,广州相继与深圳、佛山、东莞、肇庆、韶关、清远等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持续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交通互联互通、社会公共事业、人才交流培训等方面深化合作,形成了一批开放性合作成果,为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了强大动力;二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联动。广州加快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积极落实国家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和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等政策。突出大湾区三地协同发展特色,推动大湾区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三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秉承“打造核心引擎、辐射周边城市”的原则,《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产业空间布局与广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机衔接,市区联动打造优势产业集聚核,携手大湾区城市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形成“一核、一廊、三翼、多极驱动”的产业空间布局,推动构建结构科学、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格局。
其中,“一核”即建设具有国际辐射带动力的中心城区现代产业集聚核。范围主要包括天河区、海珠区、荔湾区、越秀区所在的中心城区和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及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
在这一区域内,广州将重点发展以高附加值产业链为主导,具有国际辐射带动力的总部经济、现代金融、产业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商贸服务、文化旅游、教育、健康、体育等现代服务业,高水平打造珠江新城、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会展总部集聚区、黄埔临港经济区、白云新城总部经济集聚区等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核心区。
“一廊”即加快“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段建设,东西贯穿增城区至荔湾区,连接佛山、东莞、深圳、香港、澳门。
在这一区域,主要集中打造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琶洲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天河智慧城等创新平台,依托产业创新发展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载体,培育若干产业创新链,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三城一区十三节点”空间发展格局。
“三翼”则包括东翼、南翼、北翼产业带。在东翼产业集聚带,围绕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以天河区东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至增城区的产业组团为载体,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经济,打造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南翼产业集聚带则围绕国际航运枢纽建设,以珠江航道黄埔港至龙穴岛段沿江区域的番禺、南沙产业组团为载体,建设国际物流商贸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区、滨江滨海生态旅游区和现代航运服务业集聚区。
北翼产业集聚带中,主要围绕空港经济区国际航空枢纽进行建设,以白云区北部、花都区和从化区西南部等流溪河岸线的产业组团为载体,重点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生态旅游产业示范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区、铁路经济集聚区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区。
在“多极驱动”方面,则是通过深入实施区域合作战略,以广州市产业区块(园区)载体为主阵地,共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佛合作试验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等一批重大合作载体,发展一批特色合作平台,形成点(载体)、线(走廊)、面(枢纽)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
(图:“一核一廊三翼多极驱动”,麦哲中国整理)
广州和深圳在主要产业上各有千秋,广州在汽车制造、石油石化、电子产品制造、房地产等领域实力雄厚,而深圳在金融业、物流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领域占据高位。广州的大型总部包含广汽、广州本田、恒大地产、保利地产、广东电网、南方航空及石油石化企业等,主要围绕汽车、石化、房地产领域;深圳的大型总部包括平安集团、平安金融、招商银行、顺丰物流、华南城、菜鸟物流、腾讯、华为、中兴等,重点围绕金融、物流、文化及高新技术领域。
二者在科研技术创新领域也有很大差异——广州具备珠三角最多的高等院校数量、以及百余家中央直属、省属的科研机构,广州一直具有大院大所大平台的集聚优势,这种优势也体现在中央属、省属科研机构的数量上。数据显示,2020年广州具有189家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的科研机构。其中中央属占13.76%、省属占52.39%、市属占19.04%、县(区)属占14.81%。大院大所往往具有聚宝盆的效应,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是广州基础研究取得突破的保证,集聚的是优质人才和项目。数据显示,广州地区公立科研机构的R&D人员(从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人员)集中在中央属和省属科研机构。其中省属科研机构R&D人员达到11367人,中央属科研机构R&D人员达到9640人,分别是市属科研机构R&D人员数量的4.3倍和3.6倍。从科技收入对比来看,省属科研机构的89.26亿元和中央属科研机构的75.12亿元,也远高于市属科研机构的21.54亿元。而深圳重点以企业自身创新为主,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企业创新需求提供创新服务,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筛选功能。
错位发展使得广州与深圳避开对方锋芒,在市场、人才等方面较少资源争夺,甚至形成优势互补。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教育一路阔步向前,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推动“新大学运动”、广州大学城建设,实现了从“缺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打造南方教育高地,持续为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广州作为广东首府,一直引领带动着广东的教育,在义务教育推广、建设大学城、形成全国最大规模职业教育等方面全国领先。
备注:以上数据来源于统计年鉴、网络资料整理
本文为原文节选,阅读全文请关注麦哲后续发布的《全国万亿俱乐部城市产业研究》书籍
麦哲中国:国内产业全程服务第一选择。
麦哲中国是国内最早从事产业培训考察、产业尽职调查研究、产业咨询、产业招商、产业运营、产业投资等专 业服务的机构,是国内的产业全程服务商。
麦哲中国为国内各级政府、管委会、平台公司、产业地产投资者等客户提供政府产业培训考察、产业调查研究、产业规划、区域战略咨询、产业新城战略定位、产业园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开发模式和开发策略、产业招商、产业运营、产业基金等业务。在多年的专业服务实践中,和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有长期战略合作,拥有丰富的知识案例库、互联网产业平台、产业企业及运营数据库、产业研究院等,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产业全程服务。
麦哲团队均来自国际和国内的一流公司,拥有全球产业视野和国内产业深度,公司先后负责了上海、西安、苏州、杭州、南京、合肥、厦门等城市和国家级新区“十三五”、“十四五”规划,负责了张江科学城、上海科创中心(临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陕西秦创原和西咸新区、广东自贸区横琴新区等产业战略定位咨询,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贡献专业力量。
麦哲中国产业全程服务商,业务咨询 杨先生 联系电话:1727458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