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9
麦/哲/观/点
城市的发展正由过去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转向为以都市圈为主体的群体竞争,都市圈之间在同城化、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协同化的产业链分工合作,发展具有都市圈特色、承载国家战略、独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是都市圈之间竞争的“主赛场”。
一、都市圈主导城市的竞争力格局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Geoffrey West建立了一个关于全球城市发展的普适模型,模型证明,高密度的现代城市能通过人口集聚产生规模效应。结论是:城市人口每翻一倍,任何经济活动的人均指标(从人均收入到人均存款,甚至是暴力犯罪率)都会随之增加15%。他说:“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想搬去大城市,因为同样一个人,如果搬到一个两倍大的城市,那么突然之间他所有的产出,按任何能衡量的指标来计算,都增加了15%。”这个理论证明,城市的发展需要尽可能围绕周边的城市集中打造都市圈,一起去发展,才会有聚集效应,提升生产效率,实现资源和要素的最佳配置,更好地突出规模经济。从全球来说,有半数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仅占陆地面积1.5%的都市圈。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过去,我们去认知、评判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总会将目光聚焦在该城市行政范围内,并以一座城市的行政范围为主体来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但在都市圈化的今天我们要去认知、评判一座城市真正的实力,我们的目光需要扩大扩大再扩大。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它们都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体系,事实上城市与相邻的城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大城市为中心,他们能最大限度辐射到的城市,就形成了一个都市圈。传统的城市行政范围已不能完全反映一座城市的真正实力,在这个趋势下“城市竞争的逻辑变了”。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正加速“都市圈化”,大力打造都市圈经济,推动邻近城市的“一体化”,以实现1+1>2的都市圈经济效应。上海、成都、重庆、武汉、郑州、长沙等大城市都在加速构建都市圈,对很多省份而言,这往往首先就意味着强化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实现行政扩权。2016年成都代管简阳市、2019年济南吞并莱芜市、2020年长春接管公主岭市,都旨在强化省会的实力;安徽则早在2011年就拆分了原地级巢湖市,将其一半归入合肥,经多年集聚,实力暴增,已超越于芜湖、蚌埠等竞争者。河北则提供了一个反例:正是因为石家庄经济实力在省内尚且不敌唐山,也就很难起到辐射带动作用。这方面较早落实为全省战略举措的,可能是湖南的“长株潭一体化”(1997年),河南的“郑汴一体化”在2011年后甚至成为国家战略。此外诸如陕西的“西咸一体化”、广东的“广佛同城”、福建的“厦漳泉一体化”、四川的“内江-自贡同城化”,一直都是各地的热议话题。
大城市都市圈化,对一些发展比较普通又邻大城市的中小城市来讲,是绝对性利好,未来他们势必将承承接大城市转移的产业。在都市圈发展的大潮下,消灭行政壁垒也正成为现实,同时一些依靠强省会发展起来的中心城市,此时需要积极改善周边城市的发展,否则在未来都市圈竞争中会显得十分被动。
简而言之,未来城市竞争将不会停留在一座城市的行政范围内,都市圈正成为城市交锋的新战场,而区域竞争将在城市群身上体现,传统的市域、省域边际也不能代表区域核心竞争力了。所以,城市发展由过去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转向以都市圈为主体的群体竞争。
二、都市圈之间的竞争核心是产业集群的竞争
首先,产业集群是都市圈经济的核心主体。世界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都市圈经济和产业的核心主体,也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现象的分析。区域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波特通过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发现,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区域经济体,或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
产业集群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载体,对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有效配置生产要素、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节约社会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产业集群已逐步发展壮大,一些地区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已达到本地企业销售收入一半以上。例如:广东省十四五提出的打造10大战略支柱产业集群和10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总共产生16.5万亿的产值,成为广东省各都市圈经济的核心主体。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空间布局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
其次,产业集群需要都市圈中多个城市分工协同才能更好发展。这一概念有几个方面的重要涵义。第一,地理上接近或者分布在都市圈多个城市是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产业集群就一定是指某个特定区域上的产业集群;第二,各区域或城市组成产业集群的企业、机构之间必需有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可以是分工关系、依附关系、合作关系,甚至是竞争关系;最后,构成产业集群主体的企业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的,但它们是作为一个集群整体参与市场竞争的。
其作用和意义概括为以下几点:1. 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首先,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进一步加深区域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大大降低因企业间频繁交易而产生的交通运输成本。其次,还有很多相应的研发服务机构及专业人才,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促进区域的创新。再者,由于集群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新企业在此发展,可以面临更多的市场机遇,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及人才支持,降低市场风险。这些都可以扩大区域产业的规模,增强集聚体自身的竞争能力,从而扩大和加强集聚效应。2. 产业集群的关联效应。区域核心产业的集聚对上下游关联产业产生更为强烈的需求,从而推动这些关联产业发展,进而在一个地方形成从原料供应、元件配套、模具设计、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这种效应就像块根作物一样,通过分化、膨胀和生长,产生加倍的经济效益。3. 产业集群的扩散效应。随着主导产业的延伸和关联产业的出现,众多企业的联合需求将促成专业化市场的出现和辅助性服务行业的形成,特定产业集群所在都市圈的人口将大规模增长,这必将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大城市化的推进,从而促进都市圈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再次,产业集群发展的好坏本质上是都市圈竞争力的体现。产业集群表面看上去只是一个产业集聚发展的问题,其实本质上是产业集群所在区域或者都市圈竞争力的表现。产业集群是一种高级生产关系,无论规模大小,它都要将生产资源和人力资源放在一个区域,高效反应而成。因此,它的发展深度依赖区域的区域优势、营商环境、产业基础、产业政策、人才资源、资源禀赋等,从而形成了产业集群的价值体系和价值网。在浙江台州温岭机电市场,加工一套零部件需要有8道工序,靠八家企业来完成加工。每家平均几百元的订单依然能够挣钱。这种蚂蚁分食的逻辑,放在产业集群特有的价值网之外是很难想象的。或许每个企业只分到了一点点利润,但只要这张网在持续伸张,那么每个企业仍然可以保持良好的生命力状态。不用依靠肥沃的土地,就像峭壁缝隙上的树苗,点滴露水就足够了。这些雨水和养分,构成了一个产业集群的区域价值和分工效益。它一方面会扩散,带动产业链的联动发展;另一方面也会自我进化,从而提升产业集群和都市圈的良性迭代和发展。
最后,产业集群是推动未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加速器”。通过空间上的集聚带来时间上的折叠(效率提升),很有点计算机从电子管升级到“集成电路”的意味。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所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装备工业企业都将逐渐产业集群化,谁先完成转型谁就能取得先机,但这种机遇是否就一定属于老工业基地,恐怕还很难说。老工业基地虽然硬件基础雄厚,但基本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企业内部往往是大而全、小而全,企业之间条块分割严重,形式上看似乎是在一个区域内集中了大批同类企业,但专业化的分工程度仍然很低,相互间合作互动相对较少,这种非市场化的集聚形态根本不能叫做产业集群,最多算是产业集合,或者说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产业聚集区。如果老工业基地不能通过改革突破、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等举措形成新的区域内专业化竞合体系,就无法发挥出集群在经济、创新及引力方面的专有效应,由传统工业区向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的转型也将仅仅成为一句口号,一个“普通之众”的产业集合在市场上也必然难以立足,长此以往就更难以摆脱被淘汰的历史宿命了。
结语
产业集群是都市圈之间竞争的“主赛场”,产业集群的发展成为都市圈经济和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主题。所以,都市圈龙头城市或者省会城市需要从战略的高度上深度理解所属省域的产业集群上位规划,在此基础上规划都在城市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都市圈其他各城市地方政府在进行自身产业规划和行动方案的时候,需深入思考各城市产业和都市圈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全面审视是否为都市圈核心产业集群的一部分,是否主动融入和对接都市圈的产业集群规划中,相应的行动方案是否是和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一致。
作者:杨东
编辑:张业楠
上海麦哲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麦哲(中国)是国内最早从事产业培训考察、产业调查研究、产业咨询、产业招商、产业运营、产业投资等专业服务的机构,国内最大的产业全程服务商,是国内产业全程服务的第一选择。
麦哲(中国)为中国各级政府、管委会、平台公司、产业地产投资者等客户提供政府产业培训考察、产业调查研究、产业规划、区域战略咨询、产业新城战略定位、产业园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开发模式和开发策略、产业招商、产业运营、产业基金等业务。在多年的专业服务实践中,和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有长期战略合作,拥有丰富的知识案例库、互联网产业平台、产业企业及运营数据库、产业研究院等,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产业全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