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6
苏州自古便是发展重地,两千余年来不曾被人遗忘,骨子里是“识时务”、善于“变革创新”的基因。既保留千年古韵,又从不错过历史发展的重大机遇期,如建国初期自力更生的“苏南模式”、如改革开放及跨国公司浪潮下的“苏州工业园”奇迹、如全球低端制造转移和中国市场崛起时适时产业转型、如创新驱动的新时期下加大科创力度及完善产业生态等布局。苏州的发展靠的不是国家战略拉动、也不是上海的绝对扶持,而是其每一步发展都紧扣时代的趋势,当机立断进行抉择。未来的苏州,将有望继续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建设一个产业实力更强、更开放融合的“现代之城”!
苏州西抱太湖,北临长江,毗邻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苏南中心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在水运上,依托长江水道,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七;在铁路上,依托发达高速网络,全市铁路站点多达11个,至上海最快20分钟;且公路上,通过快速路、高速路加强与上海及周边区域的联系。但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市区范围内无机场,航空出行有赖于周边上海、无锡的机场,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苏州的发展。
图:苏州区位及交通情况
苏州在全国GDP排名中位列第六名,经济实力雄厚。近十年GDP总量从2011年的10717亿元增长到2021年22718亿元,涨幅为112%,人均GDP打17.82万元,位列全国GDP第六名。从江苏省GDP情况来看,苏州被称为省内“苏大强”,实现以8%的省域面积、15%的省内人口,创造全省20%的GDP。
图:近十年苏州GDP及增速情况
苏州县域经济发达,4个代管县占苏州经济半壁江山,2021年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经济总量高达13808亿元,且常年位列全国百强县TOP10,昆山更是多年蝉联中国百强县之首。4个代管县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实力,在8个临沪市县中异军突起,为苏州争得长三角“第二城”打下根基。
图:苏州各区市GDP情况(左)和临沪8地GDP情况(右)
对标长三角核心城市,从经济总量、工业实力、科研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等指标来看,苏州都已远超江浙省会南京、杭州,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但比之长三角龙头的上海,差距更较为明显,且苏州在高等院校、科研平台数量方面远低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亟需加大科研平台建设。
表:长三角重要中心城市经济指标、省内表现、科研能力对比
苏州工业基础强劲,202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与上海、深圳角逐“世界工业第一城”。目前已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两大万亿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十四五”时期将重点打造十大优势产业链,尤其是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光通信、高端制造设备等。
图:苏州十大优势产业链
1. 发展历程
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拥有70年发展的深厚基础,起步于1956年“三大改造”组建的苏州无线电厂,随着“苏南模式”乡镇电子企业发展迅速,1992年苏州电子工业产值为33.5亿,并在全球制造转移浪潮下,苏州积极引进外资,如飞利浦与苏州电视机厂合作落户高新区,随后富士康、宏碁落户昆山,三星落户工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成为苏州第一产业。
2018年苏州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已经成为区域内第一大支柱产业。2020年产值约10940亿,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31.4%,约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规模的9%。
图:苏州电子信息规上工业产值及占比情况
2. 产业链
苏州电子信息产业链布局较为完整,在各大领域均有所涉足。在电子信息制造方面,苏州已形成集成电路、计算机及配套设备、光电通信、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等5大重点产品群。同时,苏州建立6个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占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总量的90%以上。苏州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成果有工业园区的集成电路,吴江开发区的光电子,昆山开发区、常熟开发区的计算机及笔记本电脑,吴中开发区的线路板、基础零部件,高新区的消费电子产品及计算机外部设备等。
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方面,苏州提出“软硬兼备”,2020年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22.17亿元。苏州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重点布局的地区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和相城经开区等地,重点发展的方向为工业软件、通用软件、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
图:电子信息产业链
3. 苏州现状
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大而不强,处于低端制造向高端化转型。从世界500强在苏州的电子制造业务来看,苏州在3C制造、显示设备等占据重要地位,苏州笔电产量占全国30%、显示器产量占全国15%。虽然苏州在电子信息领域产量较高,但是该产业严重依赖外资,以低端代工为主。
为促进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化转型,苏州“十四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光通信、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将在集成电路核心领域突破。
1. 产业概况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起于苏州工业园区,继而引领和带动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2005年上海提出全力打造“张江药谷”,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张江落地,苏州2006年开始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十余年发展中,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名中苏州占17家,苏州工业园区也成为仅次于上海张江的我国生物医药第二大园区。
“十三五”期间苏州生物医药增长迅速,2020年工业产值1752亿(高于上海1400亿水平),增长20.6%,生物医药企业实现营收2104亿,预计2025年产值将突破4000亿元。苏州明确提出“将生物医药作为全市一号产业,培育地标产业,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高地”。
2. 产业链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以医疗器械、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现代中药为主,其中医疗器械和化学制药占主导地位,二者的生产总值约占全市生物医药总产值的50%左右,未来将以世界一流产业集群为目标主攻创新药物、前沿诊疗技术、高端医疗器械等。
从上游制药基础来看,在原料药领域,苏州首创原料药认定办法,推动有条件的化工企业转型原料药,如二叶制药等;在生物药领域,苏州聚焦抗体药、疫苗、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方向,重点企业包括信达生物、内康医疗、吴中医药等。
从中游医药研发与制造来看,在医药研发领域,苏州发展医药外包CRO、CMO、CDMO等,重点企业包括药明康德、昭衍新药、苏州博腾等;在化学药领域,苏州发展较好,包括百济神州、泽璟生物、基石药业、开拓药业、亚盛药业、再鼎药业、丹诺药业、稻略生物等;在中药领域,苏州拥有老字号雷允上、天灵中药、隆力奇等。
在医疗器械领域,苏州涵盖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康复设备、植介入设备和医用材料,企业600余家,包括麦迪斯顿医疗科技、天瑞仪器、阿格斯医疗、康多机器人、苏州鱼跃、心擎医疗等。
图:生物医药产业链及苏州现状
3. 空间布局
苏州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包括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高新区高端医疗器械、吴中区医药研发外包、昆山市小核酸(化学药细分领域)、常熟市现代中药、张家港市医疗器械制造等布局。
1. 产业概况
纳米新材料属于前沿新材料的一种,被称为21世纪非常有潜力的材料。苏州纳米新材料兴起于2006年苏州纳米所的成立,15年时间从无到有,走出一条科技创新的道路。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成立苏州纳米城,占地1800亩,聚焦微纳制造、纳米新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纳米大健康,打造全球最大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综合社区、国家级纳米孵化器,已入驻企业460余家,取得初步成效。2020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了全国第一,也是全球第八大纳米产业集聚区。截止2021年,苏州纳米产业规模占据全国50%以上,通过与国内外高校共建科研平台,并培育一批龙头企业,2020年被评选为工信部25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之一,也是苏州唯一一个入选的产业集群。
2. 产业链
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上游纳米材料与技术包括纳米粉体材料、纳米结构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纳米功能材料以及纳米分散技术、纳米加工技术;中游纳米器件包括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医学材料、纳米药物、锂电材料等;下游应用领域包括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
图:纳米新材料产业链
2020年苏州纳米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010亿元,年增长率25%,企业784家,被评为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纳米新材料创新型产业试点集群,全球八大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其中苏州工业园区以第三代半导体、纳米生物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等材料端,微纳制造、光电子等应用端为重点发展方向,在高性能微球材料、功能性医用涂层、第三代半导体、大尺寸高纯度单晶硅棒等一大批“卡脖子”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也培育了包括纳微科技、敏芯股份等科创板上市企业。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新两国政府间的重要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榜首,位居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实力、产业基础、对外贸易第一位,是苏州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新材料等产业重要载体。
图:设立之初的苏州工业园区(左)和如今的苏州工业园区(右)
苏州本身由于高等院校较少,在科技研发、原始创新方面存在短板,但苏州近年加紧布局,通过打造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材料科学姑苏学院、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太仓小核酸工程技术中心、苏州超算中心等科研平台,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提供基础科研支撑;通过与国内外院校共建,打造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中葡联合实验室等补齐短板。
图:西安交通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设立
通过设立政府投资基金鼓励产业发展,采取以“母基金+子基金”等形式,由政府出资设立母基金,母基金参股若干个子基金。截止2020年底,苏州市政府投资基金共44支,投资总规模约为996.08亿元用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纳米等产业投资。
充分发挥临近上海、国际合作的优势,以项目吸引顶级人才,与国外留学人员组织和驻外机构的联系和合作,通过技术项目合作,吸引外国专家来苏指导,以组团和随团形式出国招聘,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高层次人才,增强对国际化人才的。同时,发布“金鸡湖人才计划”、借鉴新加坡组屋经验、引入国际办学机构等提升人性化配套和服务水平。据《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显示,苏州城市人才吸引力全国排名第七,“七普”人口净流入530万人。
苏州政策扶持力度大,能深度服务产业发展的重大环节,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主导产业上,均发布专项扶持政策,并在企业做大做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突破、市场拓展、平台建设、培育上市等方面制定较为完善的鼓励办法。如生物医药类地区总部企业的设立给予最高6000万元的资助、对于集成电路企业技术攻关投入符合条件的给予50%的补助等。
图: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