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5-09
《中国海洋经济强市发展指数报告(2023)》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体系为基石,旨在全面、客观评估我国主要沿海城市海洋经济的当前发展水平与未来增长潜力。通过构建包含海洋经济实力、科创竞争力、生态竞争力、资源承载力、对外开放度五大维度的综合评价模型,形成“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特色分析体系。数据依托各市统计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及涉海行业主管部门权威数据,为城市海洋经济竞争力提供科学、系统的评价框架。基于此,2023年海洋经济强市排名揭晓。
01
TOP 7 城市:上海、青岛、广州、大连、天津、深圳、宁波
上海以75.69分遥遥领先,海洋经济总量占全国10%,高端船型国产化率突破90%,LNG船订单全球占比超25%,稳坐“海洋经济第一城”。青岛(52.32分)凭均衡发展位居第二,海洋产业覆盖28个门类,国际海洋合作成果亮眼。广州、大连分列第三、第四,前者依托国际大港与生态修复,后者以4200亿产值打造“蓝色引擎”。天津、深圳、宁波则凭借港口优势与新兴产业跻身前列。
(2023年中国海洋经济强市指数综合排名)
(TOP7 实力分布)
TOP 3:上海、天津、厦门
上海海洋生产总值达9901亿元,是第二名天津的1.8倍,单位岸线产值超17.3亿元/公里,展现超高经济密度。天津以5550亿元产值和全国最高的单位岸线产值(36亿元/公里)紧随其后。厦门则以15%的增速登顶增长榜,人均海洋生产总值达5万元,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深圳因城市体量较大,致使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和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较低,因此排名靠后。
TOP 5:上海、青岛、广州、大连、深圳
上海汇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同济大学等13所涉海高校,承担了上海大部分涉海国家级实验室,同时在船舶技术、海洋智能装备、海工装备配套和关键技术、深海探测与开发技术、极地科学等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SCI论文引用量全国第一。青岛依托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海洋领域重要科研机构斩获最多国家级海洋科技奖项。广州以34个省级以上实验室、38个工程技术中心领跑科研平台数量。大连依托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拥有涉海国(含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33家,仅次于广州,同时涉海工程技术中心数量居全国前列。深圳研发投入强度全国第一,但高校资源仍是短板。
TOP 5:海口、青岛、威海、厦门、大连
(生态环境竞争力子指标排名)
05
第一梯队:大连、舟山、福州
大连以全国第一的海域面积、均衡的资源分布登顶;舟山海岸线最长,福州海水产量全国第二。深圳、广州因海岸线短、资源匮乏排名靠后,凸显“小空间大经济”的发展韧性。
(资源环境承载力子指标排名)
06
TOP 4:上海、深圳、广州、宁波
上海对外开放排名全国第一。202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2万亿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65家,累计已达956家,是我国内地外资总部型机构最多的城市。同时,上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常年居全球首位。随着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任务的推进,上海将成为全方位高水平引领的对外开放高地。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发端之地、前沿阵地,是国内营商环境最优、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深圳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正加速形成。2023年,深圳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3.8万亿元、班轮运输指数2046,均仅次于上海并遥遥领先于其他沿海城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低于上海和宁波,对外开放度综合排名第二。
广州经过40年的对外开放,对外贸易不断实现跨越发展,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持续增强,2023年国际旅游收入占总出口的比重全国第一、其他指标均稳定排名在第四至第六,以59.8分排名第三。
宁波是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拥有“中国开放看浙江、浙江开放看宁波”的金名片,尤其在海洋交通运输业方面优势明显,港口货物吞吐量全国第五,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仅次于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额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第三,拥有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综合排名第四。
(海洋对外开放度子指标排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