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30
【麦哲洞察】高瓴资本以28亿元全资收购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是其深度布局医药产业、重构CRO生态的关键战略举措。这一交易既是对中国创新药研发浪潮的精准卡位,也是资本从财务投资转向产业操盘的标志性事件。

01 战略逻辑:抢占临床研究“最后一公里
弥补CRO全链条能力缺口。高瓴此前已投资头部企业覆盖药物发现和生产环节,但临床研究尤其是SMO(现场管理组织)领域仍是短板。康德弘翼专注创新药临床CRO服务,津石医药则是国内SMO龙头,在150余座城市拥有5300人团队。两者组合形成“临床CRO+SMO”闭环,填补了高瓴在临床试验执行端的空白,使其能够从药物发现到商业化落地提供全流程支持。
押注本土创新药出海红利。中国创新药企业正加速出海,2025年license-out交易金额已逼近2024年全年水平。高瓴通过收购本土临床团队,可依托其熟悉国内GCP规范和医院资源的优势,为被投创新药企提供高效的本土临床试验服务,同时借助津石医药的国际多中心试验经验(如参与GLP-1类药物全球研发),助力其海外申报,抢占全球化红利。
从财务投资转向产业操盘。此次收购采用100%控股模式,且由高瓴新设外资公司承接,显示其从“资本赋能”转向“深度运营”的意图。高瓴计划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提升标的盈利能力,例如将康德弘翼的技术能力与津石医药的执行网络结合,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与百丽收购案中“产业+资本”双轮驱动的逻辑一脉相承。
02 产业价值:重塑临床研究竞争格局
行业增长下押注结构性机遇。中国CRO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800亿元,年均增速超20%,而临床CRO占比超55%。政策层面,“新药不集采”原则(2025年第十一批集采排除创新药)和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提速(默示许可时间缩短至30日),推动药企研发投入向临床阶段倾斜。高瓴收购的两家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11.6亿元,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契合行业趋势。
整合资源应对行业分化。临床CRO领域呈现“头部集中、尾部分散”特征,药明康德、泰格医药等龙头占据主导地位,但细分领域仍存机会。高瓴通过收购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可快速整合其客户资源(覆盖国内外主流药企)和技术能力(如康德弘翼的肿瘤和罕见病临床经验),在肿瘤、心血管等治疗领域形成特色服务,与现有CXO布局形成差异化竞争。
构建数据驱动的研发生态。两家公司积累的临床试验数据是核心资产。高瓴可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这些数据,结合AI技术优化试验设计、患者招募和数据管理效率。例如,康德弘翼的特殊技术服务(如自适应设计、生物标志物开发)与AI工具结合,有望缩短临床试验周期30%以上,提升行业效率。

03 协同效应:打造医疗健康生态闭环
创新药研发-临床-商业化协同。高瓴投资组合中的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创新药企可优先获得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的服务,实现“研发-临床”无缝对接。新药出海时,津石医药可提供中国患者入组和数据管理支持,同时康德弘翼的国际多中心经验可辅助其全球试验设计,降低沟通成本并缩短上市时间。
医疗服务与临床研究联动。高瓴旗下的高博医疗集团拥有肿瘤专科医院网络,可与津石医药合作建立临床试验中心,提高患者招募效率。例如,在肿瘤免疫治疗试验中,高博医院的专家团队可直接参与患者筛选和疗效评估,同时津石医药的SMO团队负责试验执行,形成“医院-临床”一体化服务。
资本运作与产业整合空间。高瓴通过新设外资子公司收购标的,为后续资本运作预留空间。例如,可将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与海外CRO资产(如2022年收购的澳洲乔治临床)整合,打造全球化临床研究平台,并考虑在港股或美股独立上市。此外,标的公司2026-2028年的业绩对赌条款,为高瓴提供了估值调整弹性,降低投资风险。
高瓴资本此次收购是其医疗健康战略的关键落子,通过整合临床研究资源,构建“研发-临床-商业化”闭环,既契合中国创新药出海趋势,又强化了其在医药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尽管面临整合压力和行业竞争,高瓴凭借产业洞察力和投后管理能力,有望将标的公司打造成临床研究领域的领军者,为其医疗生态创造长期价值。这一交易也标志着中国医疗投资进入“资本+产业”深度融合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