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5
麦哲观点:当前,时代变迁和产业更迭是客观的,适应时代变迁和融入新产业的速度是主观的。我们改变不了客观趋势,但我们可以选择更主动、更科学的融入新时代和新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我们融入新时代和新产业的必由之路,这条路难而正确。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是科技创新,是未来产业,因此,如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是如何构建新型“科创生态”,这是2024年1号课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首要任务,使得“新质生产力”成为当下耳目一新、最出圈、最火热的名词。有的人说这是新瓶装旧酒,有的人说是新时代实践和理论创新的集成,不同的人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也不尽相同。2023年9月7日习总书记在东北视察时第一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时候,我结合学习写了一篇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最近我进一步学习,现分享一些我的心得和思考。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内卷卷不动,怎么能不卷?就在科技创新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新质生产力源于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必然要求,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的生产力,也是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时代迫使我们必须继续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不然经济就会止步不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审议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做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的根本遵循。我们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当前全国上下大家都在学习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是2024年各地经济发展的1号课题,是今后一段时间各地政府的核心工作。
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是构建新型“科创生态”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新”,一是新领域、新产业、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业态、新赛道、新模式、新路径、新优势、新动能等;二是为满足时代新需求或追求更佳状态,提出有别于常规或惯常思路的新见解,对各种产品、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加以改进或创造出新事物。其本质是科技创新,包括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
只有构建新型“科创生态”才能有效推动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起核心作用,创新和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特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通过创新驱动,生产力的诸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发生“质”的变革、有质态“跃迁”,获得高质量发展。旧的科创生态中的只注重应用科研体系不注重基础研究、只研发不市场、企业依靠人口红利、企业不是研发主体等是严重阻碍了新形势下科技创新的需要,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型科创生态,需要科创生态中各个主体和要素相互协同发展。新型科创生态要具备“互相协作、多元化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需要高校、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各方主体的鼎力合作。
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是构建新型“科创生态”。
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型“科创生态”要设计新型举国体制
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新型举国体制之“新”体现在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既继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优势,又强化国家科技动员,同时还尊重并发挥好市场配置技术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新型举国体制不仅具备举国体制的共性优势,还具有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的协同优势。新型举国体制更加注重原创性和引领性,更加注重自主可控和自立自强的创新体制。
举国体制也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的需要。重大科技创新不是某一所科研高校或科研院所能够独立承担的,而是在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导向作用基础上,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导向,以解决国家急需的“卡脖子”问题为目标,规划国家战略科技领域长远的整体布局,完善国家科技领导机制,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形成合力,加强各科技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指导和协调各部门的重大科技活动
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型“科创生态”要发展新型科创研发体系
通过发展新型研发体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大家更加专注基础研发的同时更加通畅进行市场转化。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着力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
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就是新型研发体系的典型代表。通过新型研发体系进行科技创新工作的“四个对接”——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按照“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理念,积极发挥两个桥梁作用-“高校(科研机构)与工业界的桥梁”和“全球创新资源与江苏的桥梁”,从创新资源供给和企业技术需求挖掘两端精准发力,构建集研发载体、产业需求和创新资源于一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营造包括人才生态、金融生态、空间生态在内的产业创新生态,在构建产业技术研发机构治理体系、研发载体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财政资金高效使用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举措。
通过新型研发机构,征集企业“真需求”,组织全球“揭榜挂帅”,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联合开展跨区域、跨领域技术攻关。对初创期重大原创性技术项目先期给予支持,研发成果获得市场融资后,按市场价格转变为股权投资,极大释放团队创新创业激情。同时还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旨在培养面向未来和产业科技一线、兼具研发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型“科创生态”要培育新型科创服务平台
从科技创新到生产力再到市场,科创服务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科学家一般不是全才,公司内部需要专业的人才去帮助他对接市场、帮助他进行公司的管理,往往只有科学家的公司是很难成功的,很多创投机构是不投只有科学技术大咖的创新性公司,这样的成功率不高。同样,公司外部也需要科创服务的众多平台去帮助科技型企业进行技术转化、客户管理、市场化、知识产权、人才等服务。这几年陕西省组建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是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和创新驱动发展总源头,是打破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堵点”的关键之举,是陕西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也是新型科创生态中科创服务平台的典型代表。
科创创新需要专门从事科技咨询、技术支持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机构和团队。旨在为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专业的科技创新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企业通过提供技术咨询和运营管理等服务,帮助科技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行科技集成服务,培育科技服务体系。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培育聚焦公共服务领域,引进培育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为创业团队和科技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评估、知识产权、法律财务和投融资等专业化、集成化服务。
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型“科创生态”要完善新型科创金融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是高精尖的产业和先进生产力,就像生物医药企业一样,特征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长周期,很多生物医药企业特别需要在企业早期有资本进行支持。这类科创企业天生具备“三高一轻”(高科技、高风险、高收益、轻资产)特质,除了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和效率非常重要外,资本要素作用愈发突出,需要完善新型科创金融体系。
当前,科创金融传统融资供给制度不匹配,融资压力仍是制约当前我国科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科创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尽管随着一系列改革的推进,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了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但从客观上看,我国目前仍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供给结构,仍呈现出服务科技创新效能不足以及堵点、瓶颈较多等问题,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仍需进一步优化完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科创金融体系,支持国家科技创新,使科技和资本要素更高质量结合”,成为当前我国实现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
要从政策供给端营造稳定、连续、精准的投融资科创体系,引导对科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资本支持,引导长期资金流向小微创新企业。要继续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要扶持培育更为积极的创投市场,充分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创业投资力量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转化等创新活动的支持。要立足企业发展需求,完善金融支持体系,遵循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特点,提供从孵化基金到配套科创母基金、专项子基金的全生命周期基金体系,中后期提供上市辅导,提升上市效率。
生产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形成了各自时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一个经济体能否把握时代发展产生的新技术等发展要素,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与该经济体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它在世界经济发展序列中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
当前,时代变迁和产业更迭是客观的,适应时代变迁和融入新产业的速度是主观的。我们改变不了客观趋势,但我们可以选择更主动、更科学的融入新时代和新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我们融入新时代和新产业的必由之路,这条路难而正确。
作者:杨东
麦哲中国:国内产业全程服务第一选择。
麦哲中国是国内最早从事产业培训考察、产业尽职调查研究、产业咨询、产业招商、产业运营、产业投资等专 业服务的机构,是国内的产业全程服务商。
麦哲中国为国内各级政府、管委会、平台公司、产业地产投资者等客户提供政府产业培训考察、产业调查研究、产业规划、区域战略咨询、产业新城战略定位、产业园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开发模式和开发策略、产业招商、产业运营、产业基金等业务。在多年的专业服务实践中,和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有长期战略合作,拥有丰富的知识案例库、互联网产业平台、产业企业及运营数据库、产业研究院等,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产业全程服务。
麦哲团队均来自国际和国内的一流公司,拥有全球产业视野和国内产业深度,公司先后负责了上海、西安、苏州、杭州、南京、合肥、厦门等城市和国家级新区“十三五”、“十四五”规划,负责了张江科学城、上海科创中心(临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陕西秦创原和西咸新区、广东自贸区横琴新区等产业战略定位咨询,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贡献专业力量。
麦哲中国产业全程服务商,业务咨询 杨先生 联系电话:1727458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