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麦 哲 洞 察
M C K T U R E
01
产业分析
产业概况:安防是指为维护社会或自身安全而运用的安全防范产品及其他相关产品组成的系统或网络。随着社会的进步,安防从原始的人员安防、物理安防发展到了如今的技术安防,融合了计算机、通信、软件等现代技术。
安防产业主要涵盖的领域包括视频监控、出入控制、防盗报警和楼宇对讲。其中,视频监控系统占了安防市场中的54%,是安防行业的最重要的细分领域。后文所述安防产业特指视频监控产业。
传统安防主要指模拟监控、数字监控以及网络高清阶段的安防产业。这一阶段安防的主要作用是负责感知,即前端摄像头拍摄实时画面,并将拍摄的实时视频传输到后台,再由后台人工查看。技术重点在于“让人看得多、看得远、看得清”的镜头、存储等硬件层。
数字安防主要指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后的安防产业,结合了感知、传输和结构化处理功能形成了一套智能体系,用户得到的是经由AI等技术处理过的结构化信息。技术重点包括“让人看得懂”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
全球市场规模:总体来讲,全球安防市场规模庞大,市场领域和市场类型不断成熟,供应商不断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客户也稳步增长。数据显示,全球数字安防市场规模将从2018年的12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4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26%
图:全球数字安防市场规模(单位:亿美元)
全球市场格局: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分安防市场,分别占据全球安防市场的30%、36%和34%。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在安全系统、防盗报警等安防细分产品领域具有一定优势,欧洲的荷兰在安全系统、安防机器人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瑞典则在实体防护、视频监控领域有一定优势,东亚市场中,传统安防强国日本在楼宇对讲、防盗报警领域占据一定优势,韩国在防盗报警、视频监控领域也有部分龙头企业分布,中国则是在视频监控领域拥有绝对的领先优势,视频监控领域龙头企业海康威视、大华股份销售收入领先全球。
图:全球安防市场布局
我国市场规模:在新兴技术迭代更新的推动下,智慧化成为安防行业发展的主流形式,智慧安防逐渐成为安防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在安防行业的占比越来越大。另外,“一带一路”战略、平安城市、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开展,有力促进了智慧安防系统产业的发展,2021年中国智慧安防市场规模达3512.6亿元,同比增长15.40%。
我国市场格局:目前我国安防产业已经形成了三大产业集聚区。其中,环渤海地区主要集聚上中游AI软件、服务类企业,长三角重点布局中下游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类企业,珠三角企业专注安防中游产品。在重点企业层面,海康和大华占据市场份额高达65%,寡头垄断的“双雄”局面已经形成。
图:我国数字安防市场格局
产业链:安防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及终端客户四部分。
上游是安防设备的零部件,包括前端零部件和后端零部件,视频监控前端主要涉及到光学镜头、图像传感器、算法、芯片,视频监控后端主要涉及到算法、芯片、存储等,其中算法按功能可以分为图像处理算法和AI算法两大类。安防产业上游零部件占据产业链价值的60%,我国在上游AI芯片目前存在技术难点,上游镜头、传感器、编解码等主要领域基本已实现国产替代,而图像传感器领域国外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较高。
中游主要为安防软硬件产品提供商,占据行业最重要地位,对上游的资源进行整合,提供安防产品和方案。占据产业链价值30%。技术壁垒低于上游,国内刚性需求下,国内安防产品提供商利润率较高。
下游主要是代理商和集成/工程商,负责安防产品的销售和安防项目的集成,并提供运营服务。下游环节的主要参与者为小规模的地方型企业,市场格局较为分散,占据产业链价值的10%。随着行业集中度加强,中下游正趋于融合趋势。
终端客户是具有安防需求的企业和个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代表公共安全需求的政府市场、代表大中型企业安全需求的行业市场、代表中小商户及家庭安全需求的消费市场。城市级应用主要由政府主导,市场份额占50%以上,行业级应用在公安、交通和金融行业应用最广,消费级民用市场的市场潜在需求较大。
图:数字安防产业链
02
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概况
得益于杭州通过放大龙头企业效应、把握安防产业技术更新拐点、市场规模扩张机遇等方式,杭州的数字安防产业经历了萌芽期、起步期、崛起期、壮大期、成熟期五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从“后进生”到“排头兵”蜕变,最终发展成为具有产业领先地位的优势产业集群。
萌芽期(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杭州依托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发展安防产业,未形成优势集群,优势领域主要是矩阵、防盗门、锁具等实体产品,深圳安防产业借助对外开放和代工优势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起步期(2001年-2006年):2001年大华、海康威视、大立科技等本土企业相继成立,2004年,杭州市大力开展科技强警建设,助力杭州安防产业把握DVR发展机遇。
崛起期(2007年-2010年):随着平安城市、“3111”工程等大型公共安全工程项目实施,安防行业迎来了增长浪潮,杭州大立科技、大华股份、海康威视相继上市,在杭州滨江高新区形成安防产业集群态势。
壮大期(2011年-2015年):2013年集群集聚安防企业100余家,依靠技术和品牌超越深圳。2015年入选科技部第二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产值突破750亿元。
成熟期(2016年至今):2020年,集群入选工信部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年来,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保持中高速增长,泛安防总体规模超过6000亿元,成为“国家队”中有望冲击“世界冠军”的集群之一。
产业布局:杭州充分发挥杭州数字安防产业现有基础优势,打造视觉智能标志性产业链,形成了“三核引领、多区协同、全域应用”的“中国视谷”空间布局。重点在数字安防、工业视觉、自动驾驶、医学影像、虚拟现实、新一代视频会议终端和数字文娱等七大领域深化视觉智能应用研究,助力杭州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新标识和经济新地标。
图: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布局
龙头企业:海康威视与大华股份是全球排名前二的数字安防龙头企业,两家企业均发源于杭州成长于杭州,海康威视在杭州滨江和桐庐布局了生产基地,大华股份则在杭州滨江和富阳布局了生产基地。对比来看,海康威视定位以视频为核心的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提供商,大华定位以视频为核心的智慧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运营服务商。
海康威视是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国有控股上市企业,注册资本90亿元,市值超过6000亿元,是深交所市值第六大的上市公司。企业连续8年蝉联视频监控行业全球第一,约拥有全球视频监控市场份额的25%。
大华股份是傅利泉夫妇创办的民营企业,注册资本30亿元,市值超过600亿元,根据近期公布的A&S 2022全球安防50强榜单,公司排名全球第二。
03
杭州数字安防产业发展举措
杭州市通过创造政府需求拉动、顶层设计推进、创新资源吸引、政务服务创新等关键举措推动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放大政府需求助推行业发展。杭州政府层面将安防产业列为了重点发展产业。在城市治安监控、道路交通监控、全球眼的使用等方面,政府投入空前提高。例如余杭区,每年的治安监控方面增加点位都超过800个点。整个余杭区道路监控超过5000个点。基本实现了无死角全方位实时监控,类似的项目在杭州多处布局,近水楼台先得月,杭州本地安防企业最先受益。
顶层设计、标准建设推进。杭州力邀各大高校院所,对接潘云鹤、高文等院士团队,密集发布产业促进政策,出台《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国视谷”建设方案》等文件,联合省级单位出台了《浙江省数字安防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推动产业标准建立。建立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集群促进机构,在产业研究、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政策替代优惠政策。杭州没有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优惠政策,而是对创新项目支持力度大。一是政府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研发项目并迅速跟进配套服务,发布独角兽十条。二是深化人才政策,打造求职公寓,专项房,解决高端人才的居住问题。三是注重打造孵化器,服务中小企业,使其零成本或者低成本进入市场。为创新人才、创新主体等创新资源的集聚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针对性的政务服务举措。杭州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创新政策,践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新制造业计划” 向包括吉利、阿里巴巴、娃哈哈、海康威视等在内的百家重点企业派驻百名“政府事务代表”,派出的干部与企业所处行业对应,一对一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政务问题。
04
麦哲视野
集群完整性提升建议:完善产业链本土化布局。杭州安防产业链上游企业在集群内布局较少,因此集群可在产业链本土化配套方面进一步补足,保障供应链本土化和稳定性。
集群开放性提升建议:发挥行业协会、媒体展览的积极作用。杭州安防产业集群参与了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安防协会,也主办了国家级的数字安博会,但集群行业协会在促进区域合作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不足,国际安防博览会和媒体中心仍在深圳,杭州集群应当通过举办国际化展会持续输出自身国际影响力。
集群引领性提升建议:加快行业引领性标准制定。学习日本安防产业的标准化发展,解决目前我国安防产业缺乏行业标准,各厂商产品通用性不足,运维成本较高的问题,杭州集群应发挥自身行业引领性作用,推进行业标准体系的构建。
集群稳定性提升建议:持续完善产业基金等产业生态。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目前并无产业引导性投资基金,可在产业金融支撑体系构建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集群产业生态。
集群创新性提升建议:政策支持提升集群自主研发能力。学习日本创新战略的实施,在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内,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向行业上游投资开展科研攻关,同时实施更大力度的中小企业创新支持政策,提升集群的创新能级。
(编辑:吴越)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