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麦哲
  • 园区规划
    • 产业园区
    • 产业地产
    • 特色小镇
    • 产业特区
    • 产业新城(区)
    • 产业老城(区)
  • 产业规划
    • 产业专题
    • 产业地图
    • 建筑规划
    • 十四五规划
    • 可行性研究
  • 产业培训
    • 产业讨论会
    • 产业考察
  • 产业招商
    • 园区招商
    • 企业服务
  • 产业资本
    • 投资顾问
    • 产业基金
  • 产业洞察
  • 产业动态
  • 经典案例
  • 加入麦哲
  • 首页
  • 关于麦哲
  • 园区规划
  • 产业规划
  • 产业培训
  • 产业招商
  • 产业资本
  • 产业洞察

麦哲观点

【麦哲观点】浦江潮涌向深蓝 —学习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精神结合上海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思考

时间:2025-07-02

【麦哲洞察】浩瀚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更是大国博弈的关键疆域。昨天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经济做了重要论述和部署,会议内容给出了更明确的政策指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全球海洋科研调查防灾减灾,蓝色经济合作。会议内容也是对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深海科技”部署的延续。今年以来,中央对深海方向的关注,一方面来自于全球公海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另一方面来自于我国持续的海洋观测网络建设带动的勘探、开发成本的降低。

- 3月12日,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深海科技。

- 6月8日,新华社发布《总书记对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指引》。

- 6月26日,广东省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

- 6月25日,上海市海洋局公开征求《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意见。

- 7月1日,主席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正以全球视野和科技基因重塑中国经略海洋的新范式。上海案例所呈现的国际化牵引力、科技创新策源力、制度突破引领力,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城市样本”。

 20250702图片1.png

01 海洋经济:上海打造全球海洋城市的“蓝色引擎”

中央财经委会议将海洋经济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这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目标高度契合。为了更好对标国际一流海洋城市,指引上海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工作,上海连续两年编制了《上海现代海洋城市蓝皮书》,成果凸显出上海在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中,正朝着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迈进:  

² 开放枢纽功能:洋山深水港连续13年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2024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7.8亿吨,成为“一带一路”海运网络的核心节点。国际航运中心与金融中心的叠加效应,使上海成为蓝色金融创新策源地——全国首单蓝色债券在此发行,跨境海运结算规模占全国38%。  

² 科技攻坚使命:面对美国关闭海洋数据库的“卡脖子”危机,上海承担国家深海科研核心任务。张江实验室布局深海传感芯片研发,临港海底科学观测网累计铺设光缆超2000公里,实现东海实时数据自主掌控。  

² 产业升级动能:上海构建“3+5+X”海洋产业体系(航运服务、高端装备、滨海旅游3大支柱;生物医药、新能源、信息技术、文化创意、金融保险5大新兴;X个未来赛道)。2024年,上海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138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2%,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21.1%,占当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0.8%。  

正如会议中强调“深海科技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国家战略”,上海正将海洋经济融入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在东海大桥海域建成亚洲最大海上风电集群,在长兴岛打造全球首条智能船舶“模块化”生产线,彰显“海洋力量”对城市能级的战略支撑。

 20250702图片2.png

02 深海科技:上海抢占全球海洋创新制高点

上海以“基础研究+场景应用”双轮驱动,构建深海科技全链条生态:  

²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建成“彩虹鱼”万米级载人深潜器,实现马里亚纳海沟科考常态化; 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系统上海中心整合交大、同济等高校力量,突破深海高压电源、耐蚀材料等15项关键技术; 临港海洋生物医药中试基地推动抗肿瘤海洋药物“海珠一号”进入临床Ⅲ期。  

² 产业转化标杆项目: 中天科技在崇明岛建成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UDC),PUE值低至1.08,承载阿里云30%算力; 沪东中华造船交付全球最大LNG动力双燃料集装箱船,燃料舱绝热材料实现国产替代; 微光股份研发的深海电机系统应用于“蛟龙”号科考船,打破欧美对深海动力垄断。  

² 军民协同创新范式: 江南造船厂将舰艇隐身技术转化用于豪华邮轮设计;中国海防(上海)研发的水下机器人同时服务南海油气勘探与海防监测。这种“军技民用、民品参军”模式,成为上海海洋产业独特竞争力。

 20250702图片3.png

03 制度突破:构建陆海联动的“上海方案”

上海以制度型开放破解海洋经济发展瓶颈,形成三大创新范式:  

² 空间治理革命:全国首创“海域立体分层确权”制度,在杭州湾试点风电、养殖、光缆分层开发,海域利用效率提升300%。在横沙东滩实施“自然岸线占补平衡”,新增生态海岸线28公里。  

² 金融开放试验:依托自贸区开展“蓝色金融”压力测试: 设立千亿级海洋产业投资基金,社会资本占比超70%; 推出全国首单“海上风电收益权ABS”,打通绿色能源资本化路径;建立国际船舶租赁SPV平台,跨境租赁船舶资产规模突破800亿元。  

² 区域协同机制:牵头组建“长三角海洋经济联盟”,建立三大联动机制: 港口群一体化: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共享航线资源,集装箱中转效率提升40%; 科创走廊共建:G60海洋科技走廊集聚9城科研设施,联合攻关深海机器人等“卡脖子”技术; 生态共保联治:建立长江口-杭州湾污染物联防联控平台,2024年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占比达91.2%。

 

04 风险挑战:深蓝征途上的“上海思考”

对标国际顶尖海洋城市,上海仍需突破三重约束:  

² 技术自主性困境:深海传感器芯片进口依赖度超80%,海底钻探装备与欧美差距超10年。需加快布局大科学设施,打造“临港海洋材料实验室”等平台。  

² 产业协同短板:船舶配套设备本土化率不足30%,建议设立“海洋装备国产化替代专项基金”。  

² 生态安全压力:近十年海平面上升速率达4.2毫米/年(高于全球均值),亟需构建“智慧海洋防灾体系”。

 20250702图片4.png

05 行动路径:从黄浦江走向深蓝的“上海使命”

² 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建设“国际蓝色经济交易所”,推动铁矿石、液化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上海价格”与海运联动;打造“丝路海运”指数定价中心。  

² 构建开放创新网络:设立“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上海)”,主导深海采矿、碳汇计量等国际标准制定;支持中远海运参与北极航道开发。  

²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海洋科技金融”交叉学科,培育懂科技、通金融、明规则的复合型海洋人才。  

 

结语

当洋山港的桥吊在晨雾中起落,当“彩虹鱼”在万米深渊采集岩芯,当海底数据中心的光缆穿越太平洋——上海正以一座现代海洋城市城市的探索,诠释中国向海图强的战略雄心。这座城市向世界证明:经略海洋不仅需要巨轮重器,更需要制度创新的胆魄、科技攻坚的锐气、开放协同的胸怀。在这条通往深蓝的征途上,上海将始终高擎火炬,照亮中华民族走向海洋强国的壮阔航程

相关信息

【麦哲观点】浦江潮涌向深蓝 —学习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精神结合上海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思考

【麦哲观点】无锡具身智能产业崛起:国家战略下的传统制造转型样本

【麦哲观点】海洋产学研四大合作范式

【麦哲观点】稳定币产业深度研究:现状、机遇与挑战

【麦哲观点】中美稀土贸易协议背后:六个月限期暗藏哪些产业博弈?

【麦哲观点】中国创新药的 “DeepSeek 时刻”:从实验室到全球舞台的跃迁

Contact Us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72 7458 6971

服务邮箱:yangd@mckture.com

公司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栖霞路16号富汇大厦C座11层

  • 园区规划

  • 产业园区
  • 产业地产
  • 特色小镇
  • 产业特区
  • 产业新城(区)
  • 产业老城(区)
  • 产业规划

  • 产业专题
  • 产业地图
  • 建筑规划
  • 十四五规划
  • 可行性研究
  • 产业培训

  • 产业讨论会
  • 产业考察
  • 产业招商

  • 园区招商
  • 企业服务
  • 产业资本

  • 投资顾问
  • 产业基金
  • 逐鹿科技

Copyright 2021-2025 上海麦哲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所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1844号-1

技术支持:逐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