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1
【麦哲洞察】随着“具身智能”首度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这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产业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体系。无锡依托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与精准政策布局,加速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优势向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迁移,为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实践范例。
01 国家战略定位下的具身智能产业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实体深度融合的技术形态,正重构传统生产力要素配置方式,为经济增长注入新质动能。这一融合了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的智能系统,其核心在于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交互,实现从“感知智能”向 “行动智能”的跨越。
2025年,“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全球产业格局呈现中美双强引领态势。特斯拉Optimus已实现工厂搬运任务,英伟达推出具身智能基础模型Project GR00T;中国以上海智元、北京银河通用为代表的企业加速量产进程。
在长三角,一场区域协同的产业革命正在展开。截至2024年9月,区域内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占全国的28.3%,初步形成“整机引领—核心突破—系统集成”的完整生态。上海拥有全国近半数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浙江构建“软硬协同”产业体系;安徽在算法优化与智能控制方面突围;而江苏则聚焦核心部件攻坚克难。
02 无锡现状:从汽车配件到机器人关节的产业跃迁
2025年4月,《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发布,提出三年内产业规模超300亿元、企业增至200家、打造典型应用场景不少于300个的发展目标。
无锡的底气来自十年积累。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无锡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申请总量已达572件,位居全省第一,聚焦伺服系统、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
在区域布局上,无锡形成了多点开花的产业格局:
· 惠山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园聚集核心零部件企业
· 滨湖区:复星人形机器人产业园吸引整机研发
· 梁溪区:科技城具身智能产业园定位中试与制造
· 高新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慧农业机器人研究所聚焦 “AI大脑”
在产业链培育上,无锡已聚集优奇智能、软通天擎等整机企业,宇华精机、蔚瀚智能等核心部件企业,以及优理奇、魔法原子等“大脑”及“小脑”技术企业。
今年4月举办的“2025企业创新创投联盟具身智能&灵巧手产业对接交流活动”中,无锡国家高新区管委会携政策参会,向全球创新资源抛出橄榄枝。
03 经验解码:无锡具身智能发展的五大创新路径
(一)政策组合拳:三券驱动要素流动
2025年6月,无锡发布人工智能与物联网产业发展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供应链发展项目给予每年每家单位最高200万元补助,整机首发奖励同样高达200万元。
更具创新性的是“算力券+数据券+模型券”三券政策:年度“算力券”资助最高200万元,“模型券”最高给予200万元补助,覆盖企业算力、数据的30%采购成本,极大降低研发门槛。
(二)传统产业换道:零部件平替战略
无锡的创新路径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传统优势的创造性转化。凭借全国4小时汽车配套圈的产业基础,推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技术迁移至机器人核心部件。
无锡贝斯特布局线性执行器核心部件滚柱丝杠,华光汽车部件研发谐波减速器,实现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超60%。这种“换道超车”策略使无锡在具身智能新兴赛道上实现“抢跑”。
(三)平台化创新:飞地链接全球智慧
面对本地高校资源不足的短板,无锡采取“借智”模式:建立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等平台,在机器人运动控制、智能感知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落地清华无锡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创新中心等平台。
更前瞻的是建设“科创飞地”,如在深圳设立无锡惠山创新中心,反向利用一线城市人才资源。通过“院士团队落户”机制,吸引高端人才参与本地技术攻关。
(四)场景先行:以用促研的实践哲学
无锡深谙技术商业化真谛——场景驱动是硬道理。首批遴选15个典型场景,在惠山产业园搭建“汽车工厂模拟产线”,供企业测试机器人装配、质检等能力。
政府引导下,养老陪护、工业质检等民生与制造场景率先开放,推动技术迭代。更具传播力的是举办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等活动,通过可视化展示增强市场信心。
(五)区域协同:长三角产业共同体
2025年6月28日,江苏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在南京成立,246家成员单位覆盖整机研发、核心零部件、AI算法等全链条。无锡企业深度参与其中,共享技术创新与市场资源。
04 结语:从“车轮”到“关节”的无锡逻辑
无锡具身智能产业的崛起,是传统制造基因在新技术浪潮下成功激活的典范。通过精准的政策引导、巧妙的产业链迁移、开放的场景驱动和紧密的区域协同,无锡正将自身在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深厚积累,转化为抢占具身智能新赛道的核心竞争力。
无锡的实践验证了传统制造业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路径: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优势转化;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生态重构。
当贝斯特的滚柱丝杠从汽车产线转向机器人关节,当华光的谐波减速器替代进口部件,无锡证明了一条可复制的产业升级逻辑——在战略级新赛道中,将既有制造基因转化为不可替代的供应链竞争力。
这一“国家战略牵引-本土优势激活-区域协同放大”的无锡模式,正在为全国制造业城市提供具身智能时代的转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