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麦哲
  • 园区规划
    • 产业园区
    • 产业地产
    • 特色小镇
    • 产业特区
    • 产业新城(区)
    • 产业老城(区)
  • 产业规划
    • 产业专题
    • 产业地图
    • 建筑规划
    • 十四五规划
    • 可行性研究
  • 产业培训
    • 产业讨论会
    • 产业考察
  • 产业招商
    • 园区招商
    • 企业服务
  • 产业资本
    • 投资顾问
    • 产业基金
  • 产业洞察
  • 产业动态
  • 经典案例
  • 加入麦哲
  • 首页
  • 关于麦哲
  • 园区规划
  • 产业规划
  • 产业培训
  • 产业招商
  • 产业资本
  • 产业洞察

麦哲观点

【麦哲观点】我国2024排放碳交易市场现状分析

时间:2025-07-22

【麦哲洞察】在全球 “双碳” 目标推进下,碳交易市场成减排关键工具。我国碳市场经数年探索,2024 年呈现新特征。全国碳市场成交额、均价显著增长,区域市场差距扩大、碳价分化。这与履约周期调整、配额分配收紧等政策,及碳价形成机制突破、区域发展逻辑相关。同时受 CCER 市场重启等外部因素影响。本文基于详实数据,剖析 2024 年市场现状、动因等,为理解发展脉络与走向提供视角。

 

01 2024年我国排放碳交易市场现状

1、2024年成交额与上年同比增加超25 %

2024年,全国碳市场成交量为1.89亿吨,与上年相比下降10.99%,成交额为181.1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25.41%,成交均价为96元/吨,与上年相比上升41%。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为0.37亿吨,比上年增长5.8%,成交均价为98.06元/吨,比上年增长34%;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为1.52亿吨,比上年下降14%,成交均价为95.52元/吨,比上年上升42%。

2024年,全国碳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收盘价最低为69元/吨,最高为106元/吨。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6.3亿吨,累计成交额为430.33亿元,日均成交量为75万吨。

 20250722图片1.png

来源:中国政府网,各区域网披露,碳询者

2、区域碳市场间差距变大,碳价走势逐渐分化

2024年,各区域碳市场成交均价为54元/吨,与上年相比下跌5%。其中,北京碳市场碳价保持最高,年均成交价格为108.76元/吨;其次是上海碳市场,年均成交价格为73.88元/吨;福建碳市场碳价最低,平均为28.99元/吨。除上海、天津、重庆碳市场外,其他区域碳市场碳价均有所下跌,其中,广东碳市场碳价跌幅最大,约为32%。

福建碳市场成交量跌幅最大,约为65%;其次是广东,跌幅约为42%。重庆碳市场交易量涨幅最大,其次是上海,上海的涨幅约为73%。截至2024年11月25日,湖北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4.09亿吨,成交总额突破100亿元,成为全国首批7个试点碳市场中首个交易总额突破100亿元的市场。

 20250722封面图片2.png

来源:各区域网披露,碳询者

02 2024年全国碳市场整体特征的核心动因

1、履约周期调整与配额分配收紧的双重作用

2024年全国碳市场将履约周期从“两年一次”改为 “一年一次”,控排企业年内需清缴的配额总量减少,直接导致成交量同比下降11%至1.89亿吨。但配额分配机制同步优化:基准值下调(供电量核算改为发电量核算,间接排放退出管控)、引入配额结转政策(盈余配额可结转至下年度),叠加《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强化监管,推动碳价从2023年的79.42 元/吨攀升至100元/吨左右,带动成交额逆势增长25.4%至181.14亿元。这种 “量减价增” 的结构变化,本质是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必然结果。

2、碳价形成机制的结构性突破

全国碳市场在2024年首次实现“政策调控”与“市场发现”的深度融合。例如,北京推出配额有偿竞价发放与回购机制,通过市场调节稳定碳价;上海优化配额分配方案,对电力、热力行业采用行业基准线法,强化效率导向。这些措施使碳价摆脱了早期“履约驱动”的单一逻辑,形成了包含配额稀缺性、政策预期、金融属性的多元定价体系。

 

03 区域市场分化的深层逻辑

1.北市场(北京)的价格高地效应

北京碳价保持全国最高,源于其“双轨制”市场设计:一方面通过有偿竞价发放机制动态调节供需(如2024年10月出台的配额回购政策),另一方面作为全国碳市场核心枢纽,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创新(如配额质押融资),推高了市场流动性溢价。此外,北京严格的控排企业准入标准(年排放2万吨以上)和重点行业覆盖(如数据中心、航空),也支撑了碳价高位运行。

1.湖北、福建、天津的成交量主导地位

这三个区域占全国成交量 60%,主要得益于产业结构与市场基础的双重优势:

湖北:作为全国首个碳交易试点,拥有成熟的市场基础设施(如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电力行业集中的控排企业群,2024年继续通过行业基准线法优化配额分配,强化了市场活跃度。

福建:依托石化、钢铁等重工业集群,控排企业数量多且碳排放量集中,同时通过 “林票” 等创新机制将林业碳汇纳入交易,拓宽了市场参与主体。

天津:推出 “电 - 碳” 协同机制,对绿电消纳给予配额抵扣优惠,刺激了高耗能企业的交易需求。

2.重庆、上海的爆发式增长动力

重庆:2024年将控排企业纳入门槛从2万吨降至1.3万吨,新增156家企业,市场规模扩大一倍以上;同时引入华宝证券等机构开展碳配额回购融资,盘活存量碳资产,推动交易量同比涨幅超70%。

上海:通过《上海市 2024 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精准调控配额,对数据中心、港口等行业采用历史强度法,倒逼企业通过交易优化配额配置;此外,“电 - 碳” 协同机制(如绿电消纳量抵扣配额)和《上海市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的实施,进一步激活了市场。

3.其他区域价格下跌的主因

除上海、天津、重庆外,多数区域碳价下跌的核心矛盾是配额供给过剩。例如,部分省份未及时调整历史总量法分配方式,导致配额发放量超过实际需求;同时,这些区域缺乏碳金融工具创新(如配额回购、期货),市场流动性不足,难以消化过剩配额,最终形成 “量价双降” 局面。

04 外部环境与市场生态的交互影响

1.CCER 市场重启的替代效应

2024 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重启,首批40个项目挂网,价格攀升至100元/吨,与配额价格持平。这导致部分企业转向使用 CCER 抵消配额缺口,间接减少了配额交易量。例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2024 年 CCER 成交量达 1645 万吨,占全国 84%,分流了部分配额交易需求。

2.国际碳市场波动的有限传导

尽管欧盟碳价在2024年下跌至 66.5 欧元/吨(同比降 21.8%),但国内碳市场受政策主导明显,未出现同步下跌。相反,国内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明确了 “以我为主” 的定价逻辑,强化了政策独立性。

3.能源结构转型的长期驱动

全国碳市场扩容(水泥、钢铁、电解铝纳入)和 “双碳” 目标倒逼企业升级技术,例如电解铝行业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提升至 25%,再生铝产量突破 1000 万吨。这种结构性变化促使企业更主动地参与碳交易,通过市场机制优化减排路径。

 

资料来源丨麦哲产业研究院团队研究整理形成。 作者丨吴越

参考资料丨碳询者《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4年发展分析与展望》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内容仅作行业交流学习之用,不构成任何商业用途,亦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相关信息

【麦哲观点】拆解城市人工智能新基建布局路线图

【麦哲观点】我国2024排放碳交易市场现状分析

【麦哲观点】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系统化实践: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国资运营新范式

【麦哲观点】未来2-3年,哪些产业是确定性增长?

【麦哲观点】浦江潮涌向深蓝 —学习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精神结合上海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思考

【麦哲观点】无锡具身智能产业崛起:国家战略下的传统制造转型样本

Contact Us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72 7458 6971

服务邮箱:yangd@mckture.com

公司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栖霞路16号富汇大厦C座11层

  • 园区规划

  • 产业园区
  • 产业地产
  • 特色小镇
  • 产业特区
  • 产业新城(区)
  • 产业老城(区)
  • 产业规划

  • 产业专题
  • 产业地图
  • 建筑规划
  • 十四五规划
  • 可行性研究
  • 产业培训

  • 产业讨论会
  • 产业考察
  • 产业招商

  • 园区招商
  • 企业服务
  • 产业资本

  • 投资顾问
  • 产业基金
  • 逐鹿科技

Copyright 2021-2025 上海麦哲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所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1844号-1

技术支持:逐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