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关于麦哲
  • 园区规划
    • 产业园区
    • 产业地产
    • 特色小镇
    • 产业特区
    • 产业新城(区)
    • 产业老城(区)
  • 产业规划
    • 产业专题
    • 产业地图
    • 建筑规划
    • 十四五规划
    • 可行性研究
  • 产业培训
    • 产业讨论会
    • 产业考察
  • 产业招商
    • 园区招商
    • 企业服务
  • 产业资本
    • 投资顾问
    • 产业基金
  • 产业洞察
  • 产业动态
  • 经典案例
  • 加入麦哲
  • 首页
  • 关于麦哲
  • 园区规划
  • 产业规划
  • 产业培训
  • 产业招商
  • 产业资本
  • 产业洞察

麦哲观点

【麦哲观点】科技创新下的“十大产业生态”构建

时间:2024-05-07

【麦哲洞察】今年“两会”指出了在新时期下经济发展路线:坚持稳中求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建立了较好的“产业生态”,具体表现为不断有经济增长点涌现,不断在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孵化培育出原创新兴产业,成长出一批作为行业引领者的独角兽企业,在行业内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地。反观很多三四线城市经济增长缓慢,有一部分原因是产业生态的不健康、不完善,对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的吸引力不足,缺乏创新的土壤,导致经济增长丧失内生动力。基于麦哲中国研究,我们将“产业生态”内涵理解为:由能够对某一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要素组成集合,是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机生态。具体总结为“十大产业要素”,即产业制度、产业规划、产业载体、龙头企业、产业平台、产业政策、产业基金、产业联盟、营商环境、产业服务。

 

 【麦哲观点】科技创新下的“十大产业生态”构建(图1)

一、产业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制度)

创新发展制度,是新时期下,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路线方针和组织保障。可以从下四个方面推进:积极推进“管运分离”,实行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建立“链长制和专班;坚持市场化改革和专业化取向;多城市协同一体化推进发展。

1、管委会“瘦身”,推行“管委会+公司”新体制:管委会聚焦经济建设主责主业,集中精力负责统筹协调、发展规划、产业引导与营商环境改善,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回归”属地政府,剥离产业开发运营职能;由产业建设运营平台公司承担产业载体开发建设、资本运营与招商引资;形成“统筹在管委会、运作在平台公司”的协同机制。例: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公司模式”,产业平台公司为上海市唯一市属产业开发平台公司——临港集团,临港集团负责临港新片区产业园区开发、企业服务和产业投资。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负责负责统筹协调、发展规划、产业引导与营商环境改善。同时临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兼任上海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2、领导挂帅,推行“链长制+专班”新模式”:“链长制”是由各省、市主要领导挂帅,每人负责一条产业链,利用地方最高负责人的综合协调优势,在更高层面上保障各个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和发展。具体内涵可理解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链一个主要领导、一链一支服务专班、一链一个支持政策、一链一批重点项目、一链一个承载园区,让产业生态在链上不断强化优化。“链长制”自2020年起,已在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多个省市全面推行。例:浙江省“链长制”,要求各开发区确定一条特色明显、有较强国际竞争力、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作为试点,链长则建议由该开发区所在市(县、区)的主要领导担任。通过做好“九个一”机制(即一个产业链发展规划、一套产业链发展支持政策、一个产业链发展空间平台、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一个产业链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一支产业链专业招商队伍、一名产业链发展指导专员、一个产业链发展分工责任机制和一个产业链年度工作计划),实现“巩固、增强、创新、提升”产业链。

 

 

二、产业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战略)

明确产业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是新格局下,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制定符合国家战略、上位规划、当地资源禀赋、当地产业基础的产业方向至关重要。

1、遵循产业规划的“两大逻辑”:一是尊重响应国家战略要求,在改革开放40年过程中,中国先后经历过贸易时代、互联网时代,在当前,新的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发展迈向了科创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国各城市正紧紧抓住科创时代的战略机遇、响应国家要求,推动产业创新升级。例:合肥市,敏锐响应科创时代下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近10年经济增速,在省会城市中最高。二是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及基础,中国是全球产业体系最完善国家,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分工也基本完成,新时期下产业发展迈向集群发展。城市群首位城市、中国一线城市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和驱动;在城市群中的二三线城市正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和享受产业溢出的红利,是未来科技创新的新增长极;县域级、镇域级区域很难实现产业无中生有,必须积极融入都市圈、依据自身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所以产业规划一定要尊重产业客观的发展规律、依循产业实际的发展基础。2、制定产业实施的“五大策略”:一是产业招商策略,制定产业招商目标、招商渠道招商方式、招商重点企业、招商政策、组建招商团队。二是产业运营策略,制定运营模式、运营服务体系、运营组织架构、收益模式。三是产业升级策略,制定产业强链补链策略、产业准入清单、产业负面清单。四是产业合作策略,制定区域融合策略、高校合作策略、政企合作策略、企企合作策略。五是创新机制策略,制定开发机制、退出机制、融资机制、土地机制。

 


三、产业载体(建立充沛产业用地和载体资源)

建立充沛产业用地和载体资源,是新时期下,产业发展的压舱石。保障产业用地指标及亩产价值实现,建设符合产业需求的园区载体是两个非常重要抓手。

1、建立土地资源保障体系:一是整合现有产业用地,增加可用土地指标,例:上海土地减量化行动,上海市自2014年开始,推进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外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工作,主要是加速推动低端加工业、养殖业以及堆场等“三高一低”产业退出及转型,通过“腾笼换鸟”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截止2021年累计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73.8平方公里,减量化腾挪出来的用地指标用于市政民生项目约48%,用于经营性项目约29%,用于工业项目约23%。二是创新产业用地性质,提升产业用地效率,例:M0、 “M科”、 “M创”、C65(M4)等新型产业用地,通过地价控制、容积率提升、复合功能提升,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产业升级,用地效率提升。2、建设园区载体保障体系:以未来工厂、未来园区建设为标准,优化空间布局和载体结构,建设一批自主可控的园区载体,如共享车间、标准厂房、科创办公和人才公寓等载体。夯实创新园区的综合配套体系,并依托多业态的商业街区、高标准住宅和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建设成为活力多元、绿色低碳的园区,不断增强产业的吸引力和引流能力。

 

四、龙头企业(培育或引入链主企业)

培育或引入链主企业,是新格局下,产业发展的驱动器。产业聚集本质就是企业聚集,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培育或者招商引资一个链主企业(也可以理解为某一产业的单项冠军企业),可能就培育和带动了一个产业集群,例如,上海培育的中芯国际带动了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合肥引入的京东方带动了屏显产业聚集;链主企业可以在原有创新的基础上,强化在产业链中的整合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带动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的是建链、强链作用。与此同时,也需要注重培育一批本土“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专精特新”企业是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主力军,可以解决由无到有、国产替代的问题,起到的是补链、延链的关键作用。

 

五、产业平台(系统性建设产业平台)

系统性产业平台建设,是科技创新下,产业升级的支撑器。从宏观战略层面,积极建设“产业创新联合体”,在政府鼓励下,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联盟,共建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发。从微观执行层面,积极建设“产业服务平台”,构筑完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践行平台模式构建广泛的产业创新联合体。以平台模式为战略思维,广泛拓展与高端创新团队、新型研发机构、头部科技企业的生态合作,增强创新资源的链接服务能力,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相互吸引、集聚和导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对接,建立起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的产业创新联合体。例: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陕西充分发挥省内10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通过创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动各创新要素有机结合,有力助推陕西高质量发展。针对产业链上的重大基础需求,当地首批启动了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光子产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档数控机床四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集中优势力量以求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近半年来,已有65家单位向“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提出人才、技术等方面需求227项,有85项通过“揭榜挂帅”成功匹配团队。目前在“秦创原”总窗口已落地的142户企业中,“专精特新”企业达95%。今年上半年,陕西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70.86%,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40%。2、强化科技创新聚合各类产业服务平台。以建设科技服务为推手,围绕产业孵化、双创体系、知识产权等,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投贷孵一体化平台、产业交流平台等产业服务平台。例:上海张江高科,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核心产业搭建公共技术平台。搭建人才服务平台、企业信用管理服务平台、营销推广服务平台、众创孵化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七大公共服务平台。设立投贷孵一体化平台,打造上海市数量最多、范围最广、形态最多元、集聚度最高、链条最完善的孵化体系。

图片2.png 


六、产业政策(设立一套政策工具包)

设立合理的产业政策工具包,是科技创新下,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当前各地政府很难通过产业政策一招鲜的方式招商企业,将补贴和税收减免等产业政策,作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要素的时代已经过去。在“科创时代”背景下,产业政策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要服务产业深层次、全方位、高水平发展。重点围绕产业专项政策、科技创新政策、人才政策、金融服务政策、公共平台政策、开放贸易等设立系统性政策包。

图片3.png 


七、产业基金(构建多层次产业基金体系)

构建多层次产业基金体系,是科技创新下,产业发展的转化器。从政府和平台公司角度出发,可以总结三种产业基金构建模式。

1、一是政府主导构建产业基金群,例如,深圳市实施四个依托基金群战略,依托科创母基金导入产业子基金资源,依托天使和创投基金加速孵化科创企业,依托并购基金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基金优化提升产业链。到2020年,深圳市属国资国企主导或参与设立的各类基金共约210支,基金群规模拟超过5000亿元,为不同发展阶段和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股权投资金融服务。2、二是平台公司主导构建园区开发基金,例如,临港集团2015年设立了上海临港园区开发基金,主旨为临港、漕河泾等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开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园区开放基金有利于临港集团通过新型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将社会资本引入产业园区开发领域,优化政府性园区类开发公司股权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园区开发建设周期和投融资周期的匹配度。3、三是政府引入社会GP构建并购基金,依托并购基金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上海久有基金,上海久有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久有基金”)创始于2011年11月,目前管理17支人民币基金,资金规模145亿人民币。久有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携手国际金融资本、地方政府资金、国内民间资本、高净值个人等,已经与浙江丽水、山东潍坊、江西上饶、河北张家口、安徽宿州、河南开封等政府平台公司,通过合作设立基金,建立熟悉资本市场的专业化并购团队,为地方政府和平台公司提供收购上市公司股权、整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项目落地和产业集聚的全程服务。不同于普通私募基金,久有基金致力于建设“创投基金+创新服务+综合社区”三位一体的久有体系,聚焦TMT、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能源及新材料和大消费产业,与地方政府共同为高科技产业提供持续投资与专业服务的创新投资平台,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兼具系统性和实操性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八、产业联盟(创新产业联盟模式)

创新产业联盟发展模式,是新时期下,产业协同发展的融合器。创新型产业联盟可以打破区域界限,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深度融合,在产业集群发展、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成渝“旗舰联盟”,重庆两江新区,成都天府新区联手成立8大产业联盟,两大国家级新区联手成立了包括汽车、电子信息、科技创新、文创会展、现代金融、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生物医药8大产业联盟,双方全方位整合优势资源,发挥产业“旗舰”作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同时在国内大循环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不断提升区域产业能级,在国际循环中形成更强劲的发展优势。

除产业联盟外,创新产业协会发展模式,对本地产业发展也非常重要,例如,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隶属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协会主要任务团结和凝聚本市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企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 立足全球视野,以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核心,构建人工智能产学研用生态体系,搭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平台,推动上海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同于其他协会,上海人工智能协会真正服务了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聚集发展,从事多个0到1的工作——主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人工智能企业业务资本对接会、制定上海人工智能行业标准、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按周计划进行人工智能企业招商等。

 

九、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新时期下,产业发展的稳固器。营造更优的政策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可以全面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

 

图片4.png

十、产业服务(整合一批专业服务公司)

深度绑定一批专业产业规划公司、招商公司、资本公司、法律公司、宣传媒体。多举措链接创新资源,形成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服务,打造产业建设、融资、运营和投资一体化、全价值链服务能力,全方位赋能产业生态打造。

关于麦哲_最新.png

麦哲中国:国内产业全程服务第一选择。

麦哲中国是国内最早从事产业培训考察、产业尽职调查研究、产业咨询、产业招商、产业运营、产业投资等专 业服务的机构,是国内的产业全程服务商。
麦哲中国为国内各级政府、管委会、平台公司、产业地产投资者等客户提供政府产业培训考察、产业调查研究、产业规划、区域战略咨询、产业新城战略定位、产业园发展战略规划、区域开发模式和开发策略、产业招商、产业运营、产业基金等业务。在多年的专业服务实践中,和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有长期战略合作,拥有丰富的知识案例库、互联网产业平台、产业企业及运营数据库、产业研究院等,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有价值的产业全程服务。

麦哲团队均来自国际和国内的一流公司,拥有全球产业视野和国内产业深度,公司先后负责了上海、西安、苏州、杭州、南京、合肥、厦门等城市和国家级新区“十三五”、“十四五”规划,负责了张江科学城、上海科创中心(临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陕西秦创原和西咸新区、广东自贸区横琴新区等产业战略定位咨询,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贡献专业力量。

麦哲中国产业全程服务商,业务咨询 杨先生 联系电话:17274586971。

相关信息

【麦哲观点】杭州元宇宙产业园深度揭秘:政策砸下 "千万礼包",三大标杆园区如何孵化 "未来产业"?

【麦哲观点】重磅!麦哲最新发布中国海洋经济强市指数,解码“深蓝经济”新格局

【麦哲观点】“枢纽+科创”双轮驱动,松江新城高质量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麦哲观点】关税对机器人产业,各细分赛道的影响

【麦哲观点】2024-2025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大事件深度解析

【麦哲观点】智能制造遭遇“关税冰山”:这些细分领域是沉默还是破冰?

Contact Us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172 7458 6971

服务邮箱:yangd@mckture.com

公司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栖霞路16号富汇大厦C座11层

  • 园区规划

  • 产业园区
  • 产业地产
  • 特色小镇
  • 产业特区
  • 产业新城(区)
  • 产业老城(区)
  • 产业规划

  • 产业专题
  • 产业地图
  • 建筑规划
  • 十四五规划
  • 可行性研究
  • 产业培训

  • 产业讨论会
  • 产业考察
  • 产业招商

  • 园区招商
  • 企业服务
  • 产业资本

  • 投资顾问
  • 产业基金
  • 逐鹿科技

Copyright 2021-2025 上海麦哲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所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1844号-1

技术支持:逐鹿科技